國學經典譯註:《菜根譚》「三」評議篇

【三】評議篇

○八二、小中見大大中見小

物莫大於天地日月,而子美雲:「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事莫大於揖遜徵誅,而康節雲:「唐虞揖遜三杯酒,湯武徵誅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來如漚生大海,事去如影滅長空,自經綸萬變而不動一塵矣。

【譯文】

物體沒有大過天空大地太陽月亮的,然而杜甫卻說:「日月是籠中的鳥雀,天地是水上的浮萍。」事情沒有大過迎揖遜讓徵伐誅滅的,然而邵雍卻說:「唐虞謙讓不過三杯酒,湯武交爭只是一局棋」人們能夠用這樣的胸襟眼界容納天地四方,古今久遠年代,事情到來猶如漚泡產生在浩瀚的海洋,事情過去如同幻影湮滅在遼闊的天空,自然是經緯綱綸萬般變化也不能移動一粒微塵了。

【註解】

子美:即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詩見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廣州》:「斧鉞下青冥,樓船過洞庭。北風隨爽氣,南鬥避文星。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王孫丈人行,垂老見飄零。」大意為:李勉南行,節度廣州,「斧鉞下青冥,樓船過洞庭」兩句極壯其威嚴浩蕩,而「青冥」二字尤為峻潔,吾人之權力出於天賜,宜其浩浩蕩蕩,風行洞庭也。接以北風、南鬥、爽氣、文星,皆助其高興而發其高格也,隨、避二字涵蘊進退,得禮教之旨。此四句寫他人。然則轉到自己時,便有空前之感慨。日居月諸,我身多難,籠中之鳥今仍在籠中,固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也!莊子曰,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今既感吾人之境遇,忽又悟天地之廣大似乎仍處在更大之包裹中。明此義,承乾坤一語,順水推舟也,無非此理。然後引出不堪之原因,當此送別之時,你我皆已垂垂老矣,以此故,相送不能再見,使人悲傷。更進一步觀之,則老年猶自飄零,一生大半在飄零中度過亦可推知矣!

揖遜徵誅:揖遜,猶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宋·葉適《外論一》:「自景德元年與契丹盟,更六聖百二十年,聘使往來,天子親與之揖遜於庭,未嘗一日敗盟約也。」迎揖,迎接時作揖為禮。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遜讓,亦作「遜攘」,猶謙讓。《漢書·蕭望之傳》:「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遜攘。」顏師古註:「攘,古讓字。」徵誅,討伐。《荀子·樂論》:「故樂者,出所以徵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徵伐,討伐。唐·邵謁《戰城南》詩:「武皇重徵伐,戰士輕生死。」誅滅,屠戮除滅。《戰國策·中山策》:「撫其恐懼,伐其憍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

康節:即邵雍(1011-1077),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諡康節。其先江北範陽人,幼隨其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於蘇門山百源之上,故又稱百源先生。北宋哲學家,理學的代表人物之–,創立北宋象數先天之學。

唐虞: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湯武:商湯與周武王的並稱。《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徵誅一局棋:詩見邵雍《伊川擊壤集卷之二十·首尾吟一百三十五首之一百一十五》:「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可嘆時。只被人間多用詐,遂令天下盡生疑。唐虞(一雲罇前)揖讓三杯酒,湯武(一雲坐上)徵誅(一雲交爭)一局棋。小大不同而已矣,堯夫非是愛吟詩。」句意為:唐堯虞舜的謙讓不過三杯酒,商湯周武的交爭只是一局棋。由於道家聖人代表的老子,與儒家聖人代表的孔子等人,隨處推崇以三代以上的聖帝明王的作標樣,用來闡揚上古傳統文化君道的精神,因此而有宋代大儒邵康節寫出微言大義的名句:「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徵誅一局棋」的歷史哲學。堯、舜都是內聖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進退之間,互相揖讓而禪位,杯酒言歡,坦率自然,絕無機詐之心。時代愈後,人心不古,到湯武革命,便用徵誅手段,這便等於在棋盤之間的對弈,權謀策略,煞費心機,已與自然之道大相逕庭了。明·李贄《雜說》曰:「堯夫云:『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徵誅一局棋。』夫徵誅揖讓,何等也,而以一局覷之,至眇小矣!嗚呼!今古豪傑大抵皆然,小中見大,大中見小。舉一毛端,建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此自至理,非幹戲論。」

眼界:目力所及的範圍。引申指見識的廣度。唐·王維《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詩:「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

吞吐:吞進和吐出,比喻出納、隱現、聚散等變化。宋·范成大《望海亭賦》:「驚玉池之破碎,漾銀盤而吞吐。」

六合:天地及東南西北,整個宇宙的巨大空間。《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成玄英疏:「六合者,謂天地四方也。」天下;人世間。清·潘耒《贈杜於皇》詩:「男兒無家復無國,六合飄然一孤客。」

上下千古:上下,猶言古今。《漢書·敘傳下》:「篇章博舉,通於上下。」王先謙補註:「上下謂古今也。」千古,久遠的年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睢水四》:「追芳昔娛,神遊千古,故亦一時之盛事。」上下千古,即古今久遠年代。

漚:〈名〉水中浮泡。蘇軾《九日黃樓作》:「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漚泡,水泡。《隨園詩話》卷一引元·胡天遊詩:「巧懸漚泡住,危累彈丸佳。」

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和編絲成繩,統稱經綸。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大事。見○三二【註解】。經緯,織物的縱線和橫線。比喻條理、秩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孔穎達疏:「言禮之於天地,猶織之有經緯,得經緯相錯乃成文,如天地得禮始成就。」綱綸,即綱常綸理。綱常,「三綱五常」的簡稱,封建時代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三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宋·周密《齊東野語·巴陵本末》:「古今有不可亡之理。理者何?綱常是也。」綸理,猶倫理。綸,通「倫」。事物的條細。《管子·幼官》:「定方用勝,定綸理勝,定死生勝,定成敗勝。」

一塵:一粒微塵。常喻事物的微小。南朝·宋·鮑照《野鵝賦》:「雖陋生於萬物,若沙漠之一塵。」

○八三、好名偽善避名善為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此譏好名者,當嚴責君子,不當過求於小人也。

【譯文】

君子喜好名譽,就會引發欺騙他人的念頭;小人喜好名譽,猶如介懷畏懼他人的心思。所以人人都喜好名譽,就會開啟詐偽善良的門戶。促使人們不喜好名譽,就能杜絕作為行善的道路。這樣譏諫喜好名譽的人,應當嚴厲指責君子,不應當過分要求小人。

【註解】

好名:愛好名譽;追求虛名。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慾。」

懷:〈動〉本義想念,懷念。《說文》:「懷,思念也。」心裡存有,懷藏。《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註:「在衣為懷,在手為握。」介懷,介意,指把不快或令人憂慮的事存於心中。《南史·張裕傳》:「勿以西蜀介懷。」

詐善:假裝為善。漢·王充《論衡·答佞》:「觀其陽以考其陰,察其內以揆其外,是故詐善設節者可知。」亦謂行詐以為善。《後漢書·張湛傳》:「人或謂湛偽詐,湛聞而笑曰:『我誠詐也。人皆詐惡,我獨詐善,不亦可乎?』」

譏:〈動〉本義旁敲側擊地批評。《說文》:「譏,誹也。」進諫,規勸。《廣雅》:「譏,諫也。」譏諫,勸諫。《後漢書·崔琦傳》:「管仲相齊,樂聞譏諫之言;蕭何佐漢,乃設書過之吏。」

○八四、防綿裡針遠刀頭蜜

大惡多從柔處伏,哲士須防綿裡之針;深仇常自愛中來,達人宜遠刀頭之蜜。

【譯文】

重大惡行多數從柔和地方伏擊,賢哲人士必須防備綿帛裡的刺針;深重仇恨常常自恩愛當中到來,通達的人應當遠離刀頭上的蜜汁。

【註解】

大惡:大惡行,大罪過。《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

哲士:哲人,賢明的人。賢哲,賢明睿智。見○七九【註解】

綿裡針:比喻外柔和而內尖刻。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笑裡刀剮皮割肉,綿裡針剮髓挑觔。」綿帛,絲綿絹帛的總稱。《後漢書·董卓傳》:「河東太守王邑奉獻綿帛,悉賦公卿以下。」刺針,指尖細象針那樣的東西。《山海經·西山經》「枳葉而無傷」晉·郭璞註:「枳,刺針也,能傷人,故名雲。」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左傳·昭公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孔穎達疏:「謂知能通達之人。」晉·葛洪《抱樸子·行品》:「順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滯者,達人也。」

刀頭蜜:刀頭上的蜜汁。成語「刀頭舔蜜」,舔:用舌頭接觸東西或取東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貪財好色,不顧性命。語本《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八五、持恆守一葆真人品

持身涉世,不可隨境而遷。須是大火流金而清風穆然,嚴霜殺物而和氣藹然,陰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濤倒海而坻柱屹然,方是宇宙內的真人品。

【譯文】

把持身心涉足世事,不可以跟隨環境變化而變遷。必須是強大火力熔化金屬中保持清涼微風的和美而化養萬物,嚴冽霜雪肅殺萬物中堅持和藹氣度的和善而親近自然,陰沉霾霧蔽翳天空中秉持智慧日光的明朗而豁然開朗,洪大波濤翻倒大海中守持巖坻柱石的穩固而巍然屹立,這才是天地間真正的為人品質。

【註解】

流金:謂高溫熔化金屬。多形容氣候酷熱。晉·陸機《演連珠》之四九:「臣聞理之所開,力所常達;數之所塞,威有必窮。是以烈火流金,不能焚景,沉寒凝海,不能結風。」

清風穆然:清風,清微的風,清涼的風。唐·杜甫《四松》詩:「清風為我起,灑面若微霜。」穆然,和敬貌。《資治通鑑·晉元帝永昌元年》:「宮省穆然,必無虞也。」胡三省註:「穆然,和敬之意。」清風穆然,即「穆如清風」,指和美如清風化養萬物。語本《詩經·大雅·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毛傳:「清微之風,化養萬物者也。」鄭玄箋:「穆,如也。吉甫作此工歌之誦,其調和人之性如清風之養萬物然。」

嚴霜:凜冽的霜,濃霜。《楚辭·九辯》:「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嚴冽,猶凜冽。魯迅《書信集·致周作人》:「霜雪依然極嚴冽。」

和氣藹然:和氣,古人認為天地間陰氣與陽氣交合而成之氣。萬物由此「和氣」而生。《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溫和的氣度。《禮記·祭義》:「有和氣者必有愉色。」藹然,溫和、和善貌。宋·施彥執《北窗炙輠》卷上:「伯淳既見,和氣藹然見眉宇閒。」和氣藹然,即「和藹可親」,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語本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

陰霾:天氣陰晦、昏暗。唐·柳宗元《夢歸賦》:「白日邈其中出兮,陰霾披離以泮釋。」陰沉,指天色陰暗,雲層厚重。南朝·宋·鮑照《還都口號》:「陰沉煙塞合,蕭瑟涼海空。」霾霧,塵霧。《後漢書·郎顗傳》:「時氣錯逆,霾霧蔽日。」

翳:〈動〉遮蔽,掩蓋。《廣雅》:「翳,障也。」蔽翳,遮蔽,隱蔽。南朝·宋·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詩:「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慧日朗然:慧日,佛教語,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蔭法雲於真際,則火宅晨涼;曜慧日於康衢,則重昏夜曉。」李善注引劉蚪曰:「菩薩圓浄,照均明兩,故曰慧日。」朗然,光明貌。《隋書·天文志上》:「月盛之時,雖有重雲蔽之,不見月體,而夕猶朗然,是月光猶從雲中而照外也。」

慧日朗然,即「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語本晉·陶潛《桃花園記》:「極初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智慧日光明朗而豁然開朗。

洪濤:大波浪。漢·張衡《西京賦》:「長風激於別隯,起洪濤而揚波。」

坻柱屹然:坻,〈名〉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說文》:「坻,小渚也。」《爾雅》:「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巖坻,崖岸。《文選·木華〈海賦〉》:「若乃巖坻之隈,沙石之嶔,毛翼產鷇,剖卵成禽。」李善註:「郭璞《上林賦》注曰:『坻,岸也。』」柱,〈名〉本義屋柱。《說文》:「柱,楹也。」柱石,頂梁的柱子和墊柱的礎石。唐·元稹《有鳥》詩之九:「大廈雖存柱石傾,暗囓棟梁成蠧木。」屹然,穩固挺立貌。唐·杜甫《贈司空王公思禮》詩:「短小精悍姿,屹然強寇敵。」坻柱屹然,即「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語本《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八六、愛知割捨識力掃除

愛是萬緣之根,當知割捨;識是眾欲之本,要力掃除。

【譯文】

愛惠是萬般緣分的根源,應當知道割愛捨棄;意識是眾多欲望的本源,需要努力打掃清除。

【註解】

愛:〈名〉惠,仁愛。《韓非子》:「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愛惠,慈愛仁惠。南朝·陳·徐陵《陳武帝下州郡璽書》:「愛惠以撫孤貧,威刑以御彊猾。」

割捨:丟開,捨棄。唐·張鷟《遊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盡哀生,古來常事。願娘子稍自割捨。」割愛,捨棄所愛。宋·黃庭堅《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詩:「青雲已迷津,濁酒未割愛。」

識:〈名〉見識,知識。蘇軾《賈誼論》:「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思想或意識。南朝·宋·顏延年《五君詠》:「阮公雖淪跡,識密鑑亦洞。」意識,佛教語,佛教六識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識,亦稱法識。南朝·梁武帝《浄業賦序》:「除此二障,意識稍明,內外經書,讀便解悟。」

【注039】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三•集峭》同文。

○八七、不可矯俗不可趨時

作人要脫俗,不可存一矯俗之心;應世要隨時,不可起一趨時之念。

【譯文】

做人行事要脫離庸俗,不可以留存一點矯正世俗的心念;應付世事要順應時勢,不可以起動一點趨附時勢的念頭。

【註解】

作人:語本《詩·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孔穎達疏:「作人者,變舊造新之辭。」後因稱任用和造就人才為「作人」。做人,指立身行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敦)問溫(指溫嶠)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溫曰:『小人無以測君子。』」

脫俗:脫離庸俗,不沾染庸俗之氣。見○五七【註解】

矯俗:矯正世俗。唐·司空圖《丁巳元日》詩:「自乏匡時略,非沽矯俗名。」謂故意違俗立異。清·昭槤《嘯亭雜錄·黃雅林》:「詩畫仿鄭板橋,有意矯俗,反使性靈汩沒。」

應世:應付世事。清·劉大櫆《吳錦懷墓志銘》:「(文採)童兒時,即早具應世之才,而祖父母尤愛憐之。」

隨時:順應時勢,切合時宜。《國語·越語下》:「夫聖人隨時以行,是為守時。」韋昭註:「隨時: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趨時:亦作「趍時」,迎合潮流;迎合時尚。唐·白居易《陳中師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矯逸,不趍時以沽名。」趨附,趨承依附。晉·幹寶《搜神記》卷一:「(孫策)因此激怒,言:『我為不如吉耶?而先趨附之。』」時勢,時代的趨勢,當時的形勢。《莊子·秋水》:「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

【注040】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十一•集法》同文。

○八八、不違求全不逐非分

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

【譯文】

寧可有保全聲譽的毀謗,不可以有超過常情的讚譽;寧可有平白無故的災禍,不可以有不是本分的福氣。

【註解】

求全之毀:毀:毀謗。一心想保全聲譽,反而受到了毀謗。語本《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過情:超過實際情形。《孟子·離婁下》:「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孫奭疏:「虛聲過實,君子恥之。」

無妄之災:無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無故受到的災禍或損害。《周易·無妄》:「六三,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非分:不合本分,非本分應有。晉·葛洪《抱樸子·交際》:「市虛華之名於秉勢之口,買非分之位於賣官之家。」

○八九、釋回增美轉禍為福

毀人者不美,而受人毀者遭一番訕謗便加一番修省,可釋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橫逆便長一番器宇,可以轉禍而為福。

【譯文】

毀謗他人的人不美善,但承受他人毀謗的人遭遇一番譏訕毀謗就增加一番修身反省,可以去除邪僻而增加美善;欺侮他人的人不是福,但承受他人欺侮的人遭遇一番橫禍厄運就增長一番器識氣宇,可以轉變禍患而成為幸福。

【註解】

訕謗:譏訕毀謗。《關尹子·九藥》:「不可以輕忽道己,不可以訕謗德己。」

修省:修身反省。唐·薛用弱《集異記·凌華》:「謫官闤扉,伺其修省,既迷所履,太乖乃心。」

釋回:謂去除邪僻。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狀》:「故處心積慮,博蹇之道,表於朝端;弼違釋回,樸忠之誠,沃於帝念。」即「釋回增美」,語本《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鄭玄註:「釋,猶去也;回,邪闢也;質,猶性也。」後以「釋回增美」謂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橫逆:橫流逆行。宋·蘇舜欽《屯田郎滎陽鄭公墓誌》:「大中祥符八年夏四月,暴雨十日不絶,山谼客水鍾於河,河弗勝兼任,湓噎橫逆,大決於凝陽。」猶橫禍,厄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梅》:「睹子面,濁氣盡消,橫逆不足憂也。」

器宇:度量,胸懷。唐·王勃《秋日餞別序》:「論其器宇,滄海添江漢之波。」器識,器量與見識。晉·陸機《薦賀循郭訥表》:「前蒸陽令郭訥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氣宇,胸襟,度量。南朝·梁·陶弘景《尋山志》:「於是散髮解帶,盤旋巖上,心容曠朗,氣宇調暢。」

轉禍為福:把禍患變為幸福,指把壞事變成好事。《戰國策·燕策一》:「聖人之制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

○九○、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夢裡懸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雖真覺後假;閑中演偈談玄,言言酷似,說來雖是用時非。

【譯文】

睡夢裡懸掛金飾佩戴玉器,樣樣事情就像真的,睡夢裡雖然真實覺醒後虛假;閒暇中講演偈頌談論玄理,句句言語極其相似,說起來雖然是用的時候不是。

【註解】

懸金佩玉:懸掛金飾佩戴玉器。宋·張元幹《沁園春·夢與道人對歌》詞:「任紆朱拖紫,圍金珮玉,青錢流地,白璧如坻。」借喻升官發財。宋·陸遊《立春前四日謝雪方拜天慶庭中雪復作》詩:「珮玉珊珊謁眾真,竟煩一雪慰疲民。」

演偈談玄:講演偈頌談論玄理。偈,〈名〉佛經中的唱詞。偈頌,梵語「偈佗」的又稱。即佛經中的唱頌詞。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宋·蘇轍《全禪師塔銘序》:「自是言語偈頌,發如湧泉,不學而得。」談玄,談論玄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談論宗教義理。唐·道宣《續高僧傳·義解十一·靈潤》:「加以性愛林泉,捐諸名利,弊衣麤(cū同「粗」)食,談玄為本。」

○九一、福來不喜禍到不憂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

【譯文】

上天欲要禍害人,必然先用微小福分驕縱他,所以福氣到來不必歡喜,要看他會不會受用;上天欲要佑福人,必然先用微小災禍儆戒他,所以災禍到來不必憂慮,要看他會不會解救。

【註解】

驕:〈動〉輕視。《孟子·離婁下》:「驕其妻妾。」驕縱,驕傲放縱。《後漢書·袁紹傳》:「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

儆:〈動〉本義警戒,戒備。《說文》:「儆,戒也。」儆戒,告誡人使注意改正缺點錯誤。《書·大禹謨》:「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於樂。」

【注041】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一•集醒》同文。缺二「所以」句。

○九二、榮辱共蒂生死同根

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畏死。

【譯文】

榮耀與羞辱共一蒂,厭惡羞辱又何必追求榮耀;生存與死亡同一根,貪戀生存就不必畏懼死亡。

【註解】

共蒂:即「並蒂」,亦作「並蔕」,兩朵花或兩個果子共一蒂。唐·杜甫《進艇》詩:「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蒂,〈名〉本義花、葉或瓜、果與枝莖連結的部分。

貪生:過分眷戀生命,多含貶義。《韓非子·難言》:「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貪生畏死,貪戀生存,害怕死亡。語本《漢書·文三王傳》:「今立(劉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日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僕陽病,徼幸得踰於須臾。」

○九三、大直若屈存心淨潔

作人只是一味率真,蹤跡雖隱還顯;存心若有半毫未淨,事為雖公亦私。

【譯文】

做人只是一直單純地直率真誠,行蹤形跡雖然隱蔽還是顯露了;用心倘若存有半點的沒有潔淨,行事作為雖然公正也有點偏私。

【註解】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亦作「大直若詘」。語本《後漢書荀淑傳論》:「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論》:「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一味:單純;一直。見○七一【註解】

率真:直率真誠。《儒林外史》第四回:「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裡之間,從不曉得佔人寸絲半粟的便宜。」

蹤跡:行蹤。唐·牟融《贈歐陽詹》詩:「為客囊無季子金,半生蹤跡任浮沉。」行動;行為。明·徐渭《女狀元》第三出:「後來又有一箇光棍,叫做昌多心,説這箇小印記兒,入他罪不得,他既有這樣蹤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形跡,人的舉動和神色。周而復《白求恩大夫》三:「從他身上看不出一點主任的形跡來,簡直是一個勤快誠實的招呼員。」

存心:專心,用心著意。元·柯丹邱《荊釵記·議親》:「且自存心奉母,何須著意求官!」

事為:作為,行為。見○○三【註解】

○九四、智小趣卑不可謀談

鷯佔一枝,反笑鵬心奢侈;兔營三窟,轉嗤鶴壘高危。智小者不可以謀大,趣卑者不可與談高。信然矣!

【譯文】

鷦鷯佔用一根樹枝,反而笑話大鵬用心奢華侈大;兔子營造三個洞窟,反轉嗤笑堡壘高而危險。智慧低下的人不可用來謀劃大事,趣味卑下的人不可與他言談高論。確實如此了!

【註解】

鷯佔一枝:鷯,〈名〉《玉篇》:「鷦鷯,小鳥,在葦。」鷦鷯(jiāoliáo),鳥名,形小,體長約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點,尾羽短,略向上翹,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常取茅葦毛毳為巢,大如雞卵,系以麻發,於一側開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稱巧婦鳥,又名黃脰鳥、桃雀、桑飛等。佔,(zhàn)同「佔」。鷯佔一枝,即「鷦鷯一枝」,鷦鷯做窩,只佔用一根樹枝。比喻一個安身之處或一個工作位置。語本《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鵬:〈名〉本義大鵬。《說文》:「朋,神鳥也。朋,古文鳳。鵬,亦古文鳳。」大鵬,傳說中的大鳥。《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唐·成玄英疏:「大鵬既得適南溟,不可決然而起,所以舉擊兩翅,動蕩三千,踉蹌而行,方能離水。」

奢侈:揮霍浪費,追求過分享受。唐·羅隱《秦中富人》詩:「糞土金玉珍,猶嫌未奢侈。」奢華,奢侈,豪華。《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我生來的是富家,從幼的喜奢華,財物撒漫賤如沙。」侈大,盛大;宏大。宋·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聽其言,則侈大而可樂;責其效,則汗漫而無當,此皆好名之過深。」

兔營三窟:三窟,三個洞穴。通常都說成狡兔三窟,出自戰國時代孟嘗君的故事,指戰國時齊人馮諼為孟嘗君收買薛地民心、使齊王重用孟嘗君及為孟嘗君立宗廟於薛之事,致使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戰國策·齊策四》:「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後以喻多種圖安避禍的方法。兔營三窟,即「兔三窟」,「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於避禍。宋·蘇軾《過嶺》詩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鶴:〈名〉本義鶴科各種類鳥的統稱,皆為大型涉禽。《廣韻》:「鶴,似鵠長喙。」黃鶴,鳥名,即鶴。南朝·宋·湯惠休《楊花曲》之二:「江南相思引,多嘆不成音。黃鶴西北去,銜我千裡心。」

智小謀大:指能力低下而謀劃很大。語本《晉書·庾亮傳論》:「智小謀大,昧經邦之遠圖;才高識寡,闕安國之長算。」

信然:確實如此。《後漢書·段熲傳》:「熲於道偽退,潛於還路設伏。虜以為信然,乃入追熲。」

○九五、留分俠氣保全真心

貧賤驕人,雖涉虛驕,還有幾分俠氣;英雄欺世,縱似揮霍,全沒半點真心。

【譯文】

貧賤敢於傲視他人,雖然涉嫌盲目自傲,還是要有幾分俠義氣概;英雄如果欺騙世人,縱然好似奔放灑脫,全然沒有半點真切心意。

【註解】

驕人:傲視他人,向他人顯示驕矜。明·文徵明《何元郎傲園》詩:「適意乾坤聊肆志,放言貧賤敢驕人。」

虛驕:亦作「虛喬」,無相應的才能或力量而盲目地自傲。漢·劉向《列女傳·齊相御妻》:「寧榮於義而賤,不虛驕以貴。」

俠氣:豪俠的氣概,見義勇為的氣概。宋·蘇軾《答範祖禹》詩:「而今太守老且寒,俠氣不洗儒生酸。」

揮霍:奔放,灑脫。明·方孝孺《關王廟碑》:「是氣也,得其靈奇盛著則為偉人。當其生乎時,揮霍宇宙,頓挫萬類,叱電噫風,雄視乎舉世,故發而為忠毅之業。」

○九六、莫貪鉤餌解脫籠圇

糟糠不為彘肥,何事偏貪鉤下餌;錦綺豈因犧貴,誰人能解籠中圇。

【譯文】

酒糟粃糠不是為了豬彘肥壯,為什麼偏偏貪圖釣鉤下的誘餌;文錦紈綺豈能因為犧牲貴重,什麼人能夠解脫牢籠中的囫圇。

【註解】

糟糠:酒滓、穀皮等粗劣食物,貧者以之充飢。《荀子·榮辱》:「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酒糟,造酒剩下的渣滓。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酢法》:「酒糟酢法:春酒糟則釅,頤酒糟亦中用。」粃糠,癟谷和米糠。喻瑣碎、無用之物。《莊子·逍遙遊》:「是其塵垢粃糠,猶將陶鑄堯舜者也。」成玄英疏:「穀不熟為粃,穀皮曰糠,皆猥物也。」

彘:〈名〉本義彘本指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說文》:「彘,豕也。後蹏廢謂之彘。」《小爾雅》:「彘,豬也。」豬彘,指豬。《荀子·正論》:「今人或入其央瀆,竊其豬彘,則援劍戟而逐之。」

何事:為何,何故。晉·左思《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錦綺:錦〈名〉本義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說文》:「錦,襄邑織文。」文錦,文彩斑爛的織錦。唐·柳宗元《答吳武陵〈非國語〉書》:「是猶用文錦覆陷阱也。」綺,〈名〉本義細綾、有花紋的絲織品。《說文》:「綺,文繒也。」紈綺,精美的絲織品。唐·韋元甫《木蘭》詩:「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

犧:〈名〉本義做祭品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說文》:「犧,宗廟之牲也。」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周禮·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犧牲。」鄭玄註:「犧牲,毛羽完具也。」

圇:即「囫圇」,含糊,糊塗。《朱子語類》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老莊所謂恍惚者。」一本作「鶻淪」。元·湯式《一枝花·自省》曲:「想思夢不覺,囫圇謎難猜。」

○九七、讀書窮理識趣為先

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而庸夫徒賞其跡象;山川雲物,高人以之助學識,而俗子徒玩其光華。可見事物無定品,隨人識見以為高下。故讀書窮理,要以識趣為先。

【譯文】

琴瑟書籍詩歌繪畫,達理人士用它培養性情心靈,而平庸的人徒然欣賞它們的形跡現象;山嶽河川雲彩景物,高雅的人用它助長學問見識,而粗俗的人徒然把玩它們的光彩華美。可見事物沒有一定的品味,它隨著人們的識別見解用來作為高下區分。所以研讀書籍窮究事理,要以識見志趣為先。

【註解】

琴書:琴和書籍,多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漢·劉歆《遂初賦》:「玩琴書以條暢兮,考性命之變態。」

達士:明智達理之士,見識高超、不同於流俗的人。《後漢書·仲長統傳》:「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性靈:內心世界,泛指精神、思想、情感等。唐·孟郊《怨別》詩:「沉憂損性靈,服藥亦枯槁。」

雲物:雲氣、雲彩。唐·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思飄雲物外,律中鬼神驚。」景物,景色。宋·范成大《冬至日銅壺閣落成》詩:「故園雲物知何似,試上東樓直北看。」

高人:超人,不同凡俗。《商君書·更法》:「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驚於民。」蔣禮鴻錐指:「高人,過人也。」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隱士、修道者。唐·李鹹用《題劉處士居》詩:「幹戈謾道因天意,渭水高人自釣魚。」

識見:見解,見識。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某人在涵養上用功,某人在識見上用功。」

窮理:窮究事物之理。宋·朱熹《行宮便殿奏札二》:「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

識趣:識見志趣。宋·葉適《<黃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書巾山之上,使讀之者識趣增長。」

○九八、不尚鉛華不落空寂

姜女不尚鉛華,似疏梅之映淡月;禪師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蓮。

【譯文】

美貌女子不崇尚梳妝打扮,好似稀疏梅花映襯著淡淡月光;禪宗師傅不墜落空洞枯寂,宛若碧澄池沼吐綻出青色蓮花。

【註解】

鉛華:用鉛粉等物梳妝打扮。宋·陳造《田家謠》:「中婦輟閒事鉛華,不比大婦能憂家。」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見○四七【註解】

空寂:空虛寂寞,空洞枯寂。見○四八【註解】

碧沼:碧,〈名〉本義青綠色的玉石。《說文》:「碧,石之青美者。」〈形〉青綠色。《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綠碧青絲繩。」碧澄,(水、天空)碧藍而明淨。沼,〈名〉本義水池,積水的窪地,上古時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時期才表示水池。一說圓曰池,曲曰沼。《說文》:「沼,小池也。」池沼,池和沼。泛指池塘。晉·潘嶽《閒居賦》:「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

吐:〈動〉本義東西從口腔中湧出。《說文》:「吐,寫也。」長出,如:吐穗。開放,如:吐葩(開花)。吐綻,猶裂開。明·唐寅《川潑棹》詞:「碧碧草沿堦,海榴半吐綻。」

青蓮:青色蓮花,瓣長而廣,青白分明。南朝·梁·江淹《蓮花賦》:「發青蓮於王宮,驗奇花於陸地。」胡之驥註:「觀音大士生於王宮,坐青蓮花上。」

【注042】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十二•集倩》同文。

○九九、須有雅量勿過精明

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雖重廉介,不可無含垢納汙之雅量。雖戒痴頑,亦不必有察淵洗垢之精明。

【譯文】

清廉官吏大多沒有後嗣,因為他過於清淨了;痴拙的人每每多有福氣,因為他近乎厚道了。所以君子雖然重視清廉耿介,不可以沒有含忍垢辱容納污衊的高雅度量。雖然鑑戒痴拙頑劣,也不必具有明察淵魚清洗汙垢的精幹聰明。

【註解】

無後:沒有後嗣。《左傳·成公八年》:「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太清:本意天道,自然。《莊子·天運》:「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引申指太古無為而治之時。《淮南子·本經訓》:「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高誘註:「清,淨也。太清無為之始者,謂三皇之時。」此處作字面解,過於清淨。

痴人:愚笨或平庸之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世有痴人,不識仁義,不知富貴,並由天命。」天真而與世無爭的人。宋·陸遊《冬至後一日書》詩:「痴人痴到底,更欲數期頤。」痴拙,愚笨。明·李贄《寄京友書》:「佛祖上仙所以孜孜學道……在世間顧目前者視之,似極痴拙。」

廉介:清廉耿介。《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故人多愛之而不敬也」裴松之注引《輅別傳》:「(輅)常謂:『忠孝信義,人之根本,不可不厚;廉介細直,士之浮飾,不足為務也。』」

含垢納汙:垢,恥辱;汙,污衊。容忍恥辱和污衊。指氣度大,能包容一切。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垢辱,猶恥辱。晉·夏侯湛《抵疑》:「消磨灰爛,垢辱招穢。」

雅量:見三國·魏·曹丕《典論·酒誨》:「漢荊州牧劉表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後世因稱人善飲為「雅量」。形容宏大的氣度,亦指氣度宏大。唐·杜甫《移居公安贈衛大郎鈞》詩:「雅量涵高遠,清襟照等夷。」

痴頑:謂藏拙,不合流俗。宋·陸遊《雜感》詩之二:「古言忍字似而非,獨有痴頑二字奇。」愚蠢頑劣,愚蠢無知。有時亦用作謙詞。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一》:「蠅最痴頑,無毒牙利嘴,而其攪人尤甚。」

察淵洗垢:察淵,即「察淵魚」,淵魚,比喻隱秘之事。《舊唐書·武宗紀》:「接壤戎帥,屢奏陰謀,顧髫齔之所矜,豈淵魚之是察。」古代諺語「察見淵魚者不祥」,指明察太過,知道別人隱私者不祥。《列子·說符》:「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知料隱匿者有殃。』」宋·劉克莊《鵲橋仙·鄉守趙計院生日》詞:「從今也莫察淵魚,做到不忍欺田地。」洗垢,即「洗垢求瘢」垢,汙垢;瘢,瘢痕。洗掉汙垢來尋找瘢痕。比喻想盡辦法挑剔別人的缺點。漢·趙壹《刺世疾邪賦》:「所好,則鑽皮出其毛屑;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察淵洗垢,即明察淵魚清洗汙垢。

一○○、周密拘逼疏狂性真

密則神氣拘逼,疏則天真爛漫,此豈獨詩文之工拙從此分哉!吾見周密之人純用機巧,疏狂之士獨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於此判也。

【譯文】

周密則精神氣魄拘束逼迫,疏狂則心地單純坦率自然,這難道只是詩歌文章的工巧拙劣從此分別嗎!我見過周到細密的人純粹應用技能才巧,疏放狂逸人士唯獨任憑性情真率,人們心靈的生死也在這裡可以判斷了。

【註解】

拘逼:謂遭受逼迫。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廣宣恩信,班揚符賞,布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

天真爛漫:天真,指心地單純,沒有做作和虛偽;爛漫,坦率自然的樣子。形容兒童思想單純、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語本宋·龔開《高馬小兒圖》:「此兒此馬俱可憐,馬方三齒兒未冠。天真爛漫好容儀,楚楚衣裳無不宜。」

豈獨:難道只是,何止。唐·杜甫《有感》詩之四:「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簫韶?」

工拙:猶言優劣。唐·黃滔《唐昭宗實錄》:「明試殿庭,題目盡取於《典》《墳》,賦詠用觀其工拙。」

工巧,精緻美妙。漢·王充《論衡·自紀》:「文不與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稱工巧。」

周密:周到細密。《荀子·儒效》:「其知慮多當矣,而未周密也。」楊倞註:「周密,謂盡善也。」

技巧:指工藝、文藝、體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宋·王安石《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詩:「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強方通神。」才巧,才藝技巧。元·劉祁《歸潛志》卷八:「(李屏山)於文甚細,説關鍵、賓主、抑揚,於詩頗麤,止論詞氣才巧。」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宋·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詞:「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懶慢帶疏狂。」疏放,放縱,不受拘束。唐·杜甫《狂夫》詩:「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逸,狂放不羈。明·楊慎《詞品·潘逍遙》:「潘閬字逍遙,其人狂逸不檢,而詩句往往有出塵之語。」

性真:性情真率。唐·陸龜蒙《添酒中六詠》序:「鹿門子示餘《酒中十詠》,物古而詞麗,旨高而性真,可謂窮天人之際矣。」指天真爛漫。明·張居正《應制題百子圖》詩:「少小看頭角,嬉遊總性真。」

一○一、傲霜衝雅欲益反損

翠筱傲嚴霜,節縱孤高,無傷沖雅;紅蕖媚秋水,色雖艷麗,何損清修。

【譯文】

翠綠筱竹傲然嚴冽寒霜,竹節縱然孤立高聳,沒有傷害衝和淡雅;鮮紅芙蕖媚悅秋天池水,色彩雖然鮮豔美麗,何必損害清純修行。

【註解】

欲益反損:益,得益;損,損害。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語本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筱:〈名〉小竹,細竹。《說文》:「筱,箭屬,小竹也。」翠筱,綠色細竹。

傲嚴霜:傲霜,不為寒霜所屈。宋·蘇軾《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傲然,堅不可屈貌。陶鑄《松樹的風格》:「去年冬天,我從英德到連縣去,沿途看到松樹鬱鬱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嚴霜,凜冽的霜,濃霜。宋·王安石《拒霜花》詩:「落盡群花獨自芳,紅英渾欲拒嚴霜。」嚴冽,猶凜冽。魯迅《書信集·致周作人》:「霜雪依然極嚴冽。」寒霜,寒冷的冰霜。唐太宗《賦得臨池竹》詩:「貞條障曲砌,翠葉貫寒霜。」傲嚴霜,即傲然嚴冽寒霜。

節縱孤高:節,〈名〉本義竹節,泛指草木枝幹間堅實結節的部分。《說文》:「節,竹約也。」竹節,竹子各段之間相連突出的部位。唐·李洞《秋宿梓州牛頭寺》詩:「詔散松梢別,棋終竹節收。」喻堅貞。宋·范成大《送通守林彥強寺丞還朝》詩:「紛綸草木變暄寒,竹節松心故凜然。」孤高,孤立高聳。唐·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詩:「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衝雅:典雅,淡雅。明·劉元卿《賢奕編·閒鈔上》:「呂聖功之清浄,李太初之衝雅,王孝先之沉毅,其學所入雖不同,固各有所得。」衝和,語本《老子》:「衝氣以為和。」後以”衝和”指真氣﹑元氣。淡泊平和。明·宋濂《〈田氏哀慕詩集〉序》:「卷中諸詩,豐縟而紆徐,粹雅而衝和,固皆一時之傑作。」

紅蕖:紅荷花。蕖,芙蕖。宋·王安石《籌思亭》詩:「數株碧柳蒼苔地,一丈紅蕖緑水池。」

媚:〈動〉本義愛、喜愛。《說文》:「媚,說(悅)也。」媚悅,討好,取悅。宋·蘇軾《影答形》詩:「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

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見○七二【註解】

清修:謂操行潔美。《隸釋·漢酸棗令劉熊碑》:「清脩勸慕,德惠潛流。」清純,清正純潔。唐·張九齡《後漢徵君徐君碣銘序》:「體資清純,動適玄妙。」修行,修養德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泛指操行。《東觀漢記·第五倫傳》:「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修行清白。」

一○二、貧難用情富難好禮

貧賤所難,不難在砥節,而難在用情;富貴所難,不難在推恩,而難在好禮。

【譯文】

貧困卑賤的難處,不是困難在砥礪氣節,而是困難在以真實的感情相待;富足尊貴的難處,不是困難在廣施恩惠。而是困難在以真誠的禮義相待。

【註解】

所難:謂難以做到(的事)。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實惟太尉,劉宗以安,挾功震主,自古所難。」

砥節:砥礪氣節。《晉書·阮種傳》:「賢臣之於主,進則忠國愛人,退則砥節潔志。」

用情:以真實的感情相待。《禮記·祭義》:「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推恩:廣施恩惠,移恩。《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好禮:好,〈動〉喜好,喜愛。《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禮,〈名〉禮節。《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好禮,即喜好禮節,以真誠的禮義相待。禮義,禮法道義。禮,謂人所履;義,謂事之宜。《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

一○三、濃豔損志淡泊全真

簪纓之士,常不及孤寒之子可以抗節致忠;廟堂之士,常不及山野之夫可以料事燭理。何也?彼以濃艷損志,此以淡泊全真也。

【譯文】

顯達尊貴的人士,常常不如孤苦貧寒人家弟子能夠堅守節操奉獻忠誠;太廟明堂的人士,常常不如山嶺原野的農夫能夠處理事務考察事理。為什麼呢?前者由於濃重豔麗損害了志向,後者由於恬淡浄泊保全了天性。

【註解】

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顯貴(顯達尊貴)。唐·李白《少年行》之三:「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

孤寒:見○七四【註解】。出身低微。宋·歐陽修《論班行未有舉薦之法札子》:「其間雖容時有濫冒,然孤寒有才行之人,亦往往獲進。」

抗節:堅守節操。唐·王烈《酬崔峝》詩:「榮寵無心易,艱危抗節難。」

致忠:致,〈動〉奉獻,獻納。《論語》:「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忠,〈形〉本義忠誠無私,盡心竭力。《玉篇》:「直也。」《增韻》:「內盡其心,而不欺也。」致忠,即奉獻忠誠。

廟堂:太廟和明堂。《楚辭·劉向<九嘆·逢紛>》:「始結言於廟堂兮,信中塗而叛之。」王逸註:「廟者,先祖之所居也。言人君為政舉事,必告於宗廟,議之於明堂也。」朝廷,指人君接受朝見、議論政事的殿堂。宋·范仲淹《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廟堂窄士,即在太廟明堂議事的人士,借指王公大臣,泛指為官者。

山野:山嶺原野。元·朱德潤《沙湖晚歸》詩:「山埜低迴落鴈斜,炊煙茅屋起平沙。」喻指民間,與「朝廷」相對。宋·蘇軾《謝南省主文啟五首·王內翰》:「顧惟山野之見聞,安識朝廷之忌諱。」

料事:處理事務,亦特指處理政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遂詣劉,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

燭理:英明治理。《漢書·元帝紀》:「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燭理百姓,婁遭兇咎。」考察事理。《朱子語類》卷五二:「若非燭理洞徹,胸次坦然,即酬酢應對,蹉失多矣。」

濃豔:色彩濃重而豔麗,華麗,常代指鮮豔的花朵或濃妝豔抹的婦女。見○六五【註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見○六五【註解】。浄泊,恬靜淡泊。漢·班固《變旨》:「外若無為默而識,浄泊自守以道意。」

全真:保全天性。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一○四、寵不汲汲窮不戚戚

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戚。

【譯文】在榮耀恩寵旁邊就有羞辱等待著,沒必要揚揚得意;在困厄貧窮後面有幸福跟隨著,何必要戚戚嗟嗟。

【註解】

汲汲:心情急切貌。《禮記·問喪》:「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孔穎達疏:「汲汲然者,促急之情也。」引申為急切追求。《莊子·盜蹠》:「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

榮寵:指君王的恩寵。《後漢書·來歷傳》:「耿寳託元舅之親,榮寵過厚,不念報國恩,而傾側姦臣。」泛指榮耀。清·陳天華《猛回頭》:「若是戰死了,都到死者家裡慶賀,這家也就不勝榮寵,全無哀戚的心思。」

揚揚:得意貌。《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揜其口,則揚揚如也。」即「揚揚得意」,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困窮:艱難窘迫。宋·陸遊《心太平庵》詩:「困窮何足道,持此端可死。」困厄,困苦危難。漢·王逸《九思·悼亂》:「仲尼兮困厄,鄒衍兮幽囚。」貧窮,貧苦困厄,謂缺少財物,困頓不順。《荀子·性惡》:「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

戚戚:憂懼貌,憂傷貌。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即「戚戚嗟嗟」,亦作「戚嗟」,憂傷嗟嘆。明·方孝孺《答劉養浩書》之二:「每觀古之名士,少遭挫抑,則戚嗟怨悼,若無所容者,深病其無識。」

【注043】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三•集峭》同文。

一○五、看破色身認真法身

古人閑適處,今人卻忙過了一生;古人實受處,今人又虛度了一世。總是耽空逐妄,看個色身不破,認個法身不真耳。

【譯文】

古人清閒安適的地方,今人卻要忙碌地度過了一生;古人真實享受的地方,今人又要白白地度過了一世。全都是因為耽誤空閒追逐虛妄,不能看透看穿色身,不能真切認識罷了。

【註解】

閒適:清閒安適、安逸,優遊自在。見○六九【註解】

虛度:白白地度過。唐·元稹《酬樂天三月三日見寄》詩:「獨倚破簾閒悵望,可憐虛度好春朝。」

總是:總歸是,全都是。唐·王昌齡《從軍行》之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妄:〈形〉虛妄,極不真實。《廣韻》:「妄,虛妄。」

看破:看透,看穿。見○一七【註解】

色身:佛教語,即肉身。《楞嚴經》卷十:「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法身:佛教語,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無漏無為、無生無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一○六、志遠奮翼通達回首

芝草無根醴無源,志士當勇奮翼;彩雲易散琉璃脆,達人當早回頭。

【譯文】

靈芝仙草沒有根系甘甜泉水沒有源頭,遠大志向的人應當勇敢地振奮羽翼;美麗彩霞容易消散晶瑩碧透物件輕脆,豁達豪放的人應當及早地回過頭來。

【註解】

芝草無根醴無源:芝草,靈芝,菌屬。古以為瑞草,服之能成仙。晉·左思《魏都賦》:「德連木理,仁挺芝草。」芝草無根,比喻人的成就,沒有任何幫助,出於自己的努力。醴,〈名〉本義甜酒。《說文》:「醴,酒一宿孰也。」此作「醴泉」解,甜美的泉水。唐·韓愈《駑驥贈歐陽詹》詩:「飢食玉山禾,渴飲醴泉流。」指及時之雨。漢·王充《論衡·是應》:「《爾雅》又言:『甘露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醴泉乃謂甘露也。」芝草無根醴無源,即「芝草無根,醴泉無源」,此語出自虞預(三國末年晉朝人物,經學家,史學家。字叔寧,會稽餘姚人-今浙江餘姚,本名虞茂,犯明穆皇后母諱,故改名作預。著有《晉書》、《會稽典錄》等。)《會稽典錄》中虞翻寄其弟的書信:「長子容,當為求婦,遠求小姓,足以生子而已。天之福人不在貴族,芝草無根,醴泉無源。」不管虞翻此語是否是客氣話,但其「天之福人不在貴族,芝草無根,醴泉無源」無疑是對子女,對自身的一種人生態度,可以和秦末陳勝的「王候將相就有種乎」媲美。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天之福人」句的意思,就是有福之人不一定就出生在貴族,福人是上天賜與的,如同靈芝沒有嚴密龐大的根系,清甜的泉水往往找不到它的源頭。福人之福,即是這個人的全部,除了運氣,他還需要知識、觀念、態度——而這些,是需要後天去彌補的,比如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懂得做人和活命的道理。虞翻寫此信的時代,想必門第觀念已重,而他從來就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他的這些特別的言論和作為,一部份是源自他的性格,還有一部分應源自他一直所探究的學術——像《易》,說的就是如何避禍趨福。虞翻書信中對兒媳的要求,其實是他對《易經》中人生命運的理解和體現。

志士:有遠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奮翼:猶奮翅,多以喻人振奮而起。漢·賈誼《鵩鳥賦》:「鵩廼嘆息,舉首奮翼。」羽翼,禽鳥的翼翅。太平天囯·洪大全(1823-1852,清末湖南天地會首領。湖南興寧,今資興縣,位郴州市東北人。原名焦亮,亦稱焦大。自開「天地會」山堂,稱「天德王」。旋至永安加入太平軍,因形勢危機,曾於夜間潛逃。被追回囚禁,一說東王楊秀清既忌其才、又惡其說。1852年4月7日在太平軍從永安突圍至城東平衝途中為清軍所俘。他要求投降,被解往北京,在獄中寫有詩詞及《自述》,6月,被凌遲。)《臨江仙》詞:「幾時舒羽翼,萬裡取長風。」比喻輔佐的人或力量。唐·杜甫《收京》詩之二:「羽翼懷商老,文思憶帝堯。」

彩雲易散琉璃脆:引之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十一把鏡學點妝,十二抽針能繡裳。十三行坐事調品,不肯迷頭白地藏。玲瓏雲髻生菜樣,飄搖風袖薔薇香。殊姿異態不可狀,忽忽轉動如有光。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謫人世,只合人間十三歲。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彩雲易散,美麗的彩霞容易消散,比喻好景不長。宋·許顗《彥周詩話》:「玉爵弗揮,典禮雖聞於往記;彩雲易散,過差宜恕於斯人。」琉璃,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宋·戴埴《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澤光潤踰於眾玉,其色不常。」詩文中常以喻晶瑩碧透之物。宋·蘇軾《贈眼醫王生彥若》詩:「琉璃貯沆瀣,輕脆不任觸。」喻眼球。

回頭:向後轉頭,回過臉來。晉·劉琨《胡姬年十五》詩:「回頭堪百萬,價重為時年。」謂有所覺悟而改變原來的想法或行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自古皆以浮生若夢,相公只要夢中得覺,回頭即是。」

一○七、不作水鳧勿為轅駒

少壯者,事事當用意而意反輕,徒汛汛作「水中鳧」而已,何以振雲霄之翮?衰老者,事事宜忘情而情反重,徒碌碌為「轅下駒」而已,何以脫韁鎖之身?

【譯文】

年輕力壯的人,每件事情應當用心處理心情反而輕鬆,僅僅隨波逐流做那河水中的鴨子罷了,怎麼能夠振奮御雲凌霄的翅膀;體衰年老的人,每件事情應當忘記情感情意反而厚重,僅僅風塵碌碌做那車轅下的馬駒罷了,怎麼能夠擺脫牽韁掛鎖的身軀。

【註解】

用意:謂用心研究或處理問題。唐·韓愈《論孔戣致仕狀》:「(戣)今年才七十,筋力耳目,未覺衰老,憂國忘家,用意深遠。」

汛汛:亦作「泛泛」,「氾氾」,漂浮貌,浮行貌。《詩·小雅·採菽》:「汎汎楊舟,紼纚維之。」《楚辭·卜居》:「寧昂昂若千裡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無軀乎?」引申為隨波逐流。清·王闓運《會試始萍生賦》:「浮江海而不沉,遊清濁而無忤。豈汎汎以全軀,惟依依以保素。」浮淺;尋常。《朱子語類》卷七四:「汎汎做只是俗事,更無可守。」廣大無邊際貌。《莊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鳧:〈名〉動物名,俗名野鴨。《廣韻》:「鳧,水鴨也。」

徒:〈副〉獨,僅僅。《資治通鑑》:「徒見操書。」

雲霄:天際,高空。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十三:「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幹雲霄。」泛指高遠,深厚。唐·武元衡《夜坐聞語寄嚴十少府》詩:「多負雲霄志,生涯歲序侵。」御雲,乘雲,駕雲。南朝·陳·張正見《上之回》詩:「龍媒躡影駛,玉輦御雲輕。」凌霄,凌雲。宋·王安石《孤桐》詩:「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翮:〈名〉本義羽毛中間的硬管。《說文》:「翮,羽莖也。」泛指鳥的翅膀。

忘情:無喜怒哀樂之情。唐·杜甫《寫懷》詩之一:「全命甘留滯,忘情任榮辱。」引申為感情上不受牽掛。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生失望,乃辭叟出,而心縈縈,不能忘情於青鳳也。」情感,人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如喜、怒、悲、恐、愛、憎等。唐·白居易《庭槐》詩:「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

碌碌:煩忙勞苦貌。唐·牟融《遊報本寺》詩:「自笑微軀長碌碌,幾時來此學無還。」即「風塵碌碌」,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樣子。明·金毓峒《金鶴衝詩·按部涇原韓國主招宴曖泉二首(其一)》:「風塵碌碌惜年華,選勝陪遊帝子家。」

轅下駒:指車轅下不慣駕車之幼馬,亦比喻少見世面器局不大之人。唐·杜甫《別蘇徯》詩:「贈爾秦人策,莫鞭轅下駒。」省作「轅駒」。唐·杜甫《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韻》:「出塵皆野鶴,歷塊匪轅駒。」

韁鎖:韁繩和鎖鏈,比喻束縛,拘束。唐·柳宗元《法華寺石門精室三十韻》:「潛軀委韁鎖,高步謝塵坱。」

一○八、五分安穩十分潰敗

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如韓信以勇備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於權勢逼君,石崇死於財賦敵國,皆以十分取敗者也。康節雲:「飲酒莫教成酩酊,賞花慎勿至離披。」旨哉言乎!

【譯文】

帆只要揚起一半,船就能平安。水只要像注入五分,容器就能穩定。比如韓信因為勇略俱備震撼君主被擒拿,陸機因為才華名望卓冠當世被殺害,霍光失敗於權威勢力威逼君主,石崇慘死於財產賦稅匹敵國家,都是用了十分獲取失敗的人了。邵雍說:「飲用美酒不要讓人成為酩酊大醉,欣賞鮮花小心不要以至分離凋敝。」真是微旨諍言啊!

【註解】

韓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人,西漢開國功臣,初屬項羽,後歸劉邦。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淮陰侯韓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噲、曹參一類的攻城略地的猛將,也非孫臏、龐涓一輩的軍事家,而是那種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大將之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韓信在登壇拜將時,有段精彩的議論。他詳細,深刻地分析了項羽、劉邦各自的形勢,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而劉邦則是「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後,他更是預見性地提出:「今天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是故,後人認為這段話可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並駕。《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勸韓信時說:「……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也。」楚王韓信被漢高祖擒時,韓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故當亨!」

勇:〈形〉本義果敢,膽大。《說文》:「勇,氣也。」勇略,勇敢和謀略。唐·杜甫《上白帝城》詩之二:「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

備:〈形〉本義謹慎、警惕。《墨子·七患》:「備者,國之重也。」完備,齊備。《廣雅·釋詁三》:「備,具也。」俱備,完備,完全;具有。明·蔣一葵《長安客話·晾鷹臺》:「西北有岡隆起,古洞深邃。昔人曾以燭入,行裡許,見瓷甕貯油,一鐙熒然,什物俱備。」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名門,祖父吳丞相陸遜,父吳大司馬抗,都是東吳名將。「世皆奕奕,為當代顯人」。吳亡後入晉,官至平原內史、前將軍,故稱「陸平原」。後為司馬穎所殺。陸機是西晉太康、元康間最著聲譽的文學家,被後人譽為「太康之英」。.陸機才華出眾,少有異材,文章冠世,與弟陸雲,世稱「二陸」。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系統的創作論,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所寫的章草《平復帖》流傳至今,是書法中的珍品。他先後為吳王司馬晏的郎中令、趙王司馬倫的相國參軍、成都王司穎的平原吏,成都王穎與河間王顒起兵討長沙王又,又以機為河北大都督。兵敗,為宦者孟玖所誣,處死於軍前。臨死,他想起故鄉的鶴鳴聲,對陸雲慨嘆道:「華亭鶴唳,豈可聞乎?」《詩經·鶴鳴》是歌詠亂世賢者歸隱的,可見陸機後悔未作歸隱的選擇。唐太宗李世民在親自為《晉書.陸機列傳》寫《專論》時,十分沉痛的為陸機之死嘆息道:「上蔡之犬,不誡於前,華亭之鶴,方悔於後。卒令覆宗絕祀,良可悲夫!然則三世為將,釁鐘來葉;誅降不祥,殃及後昆。是知西陵結其兇端,河橋收其禍末,其天意也,豈人事乎!」陸機之死,原因卻是他「積極入世」、「殺身成仁」的殉道精神。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亂世中,陸機所以忍辱負重,圖謀建功立業,一方面是要憑藉仕途功名,振興家族;一方面是他始終以「志匡世難」、「兼濟天下」為己任。

才名:才華與名望。宋·陸遊《讀李杜詩》:「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風塵。」

冠世:謂超人出眾,天下一流。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灼灼淮陰,靈武冠世。」卓冠,超越。《後漢書·郎顗傳》:「絜白之節,情同皦日,忠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當世莫及。」

霍光:字子孟,約生於漢武帝元光年間,卒於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是西漢著名將領霍去病的同父異母之弟。霍去病去世,霍光做了漢武帝的奉車都尉,享受光祿大夫待遇,負責保衛漢武帝的安全,所謂「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在跟隨漢武帝時期,他謹慎小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信任,同時,他也從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得到鍛鍊,為他以後主持政務奠定了基礎。漢武帝病死,霍光正式接受漢武帝遺詔,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命大臣,從此,霍光掌握了漢朝政府的最高權力。「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霍光秉持漢朝政權前後達20年,他忠於漢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實為具有深謀遠略的政治家。他擊敗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廢劉賀,立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同歷史上任何有作為的政治家一樣,霍光也受到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擺脫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縛,也擺脫不了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腐朽傳統。在他在位時,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顯貴,霍氏勢力亦已「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為霍氏家族留下了禍根。霍光去世,宣帝曾親自前住探望。大臣魏相通過許皇后的父親上了密秘奏章,指陳霍氏一門的驕奢放縱。霍光去世後,這種情況反而變本加厲,甚至密謀發動政變,最終在公元前65年被滅族。

權勢:權力和勢力。唐·杜甫《狂歌行贈四兄》:「兄將富貴等浮雲,弟切功名好權勢。」

石崇:(249~300),西晉文學家。字季倫。祖籍渤海南皮(今屬河北),生於青州,故小名齊奴。石崇年少敏慧,勇而有謀。20餘歲任修武縣令。元康初年,石崇出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在荊州劫掠客商,遂致巨富,生活奢豪。後拜衛尉,是依附賈謐的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成員。永康元年(300)賈謐被誅,趙王司馬倫專權,石崇因參與反對趙王倫的政治活動,被趙王倫親信孫秀誣殺。

財賦:財貨貢賦;財貨賦稅。清·嚴允肇《哀淮人》詩:「財賦一以空,猗頓皆黔婁。」財物。《舊唐書·郭子儀傳》:「公私財賦,一皆遏絶。」

飲酒莫教成酩酊,賞花慎勿至離披:引自邵雍《伊川擊壤集·安樂窩中吟之十一》:「安樂窩中春欲歸,春歸忍賦送春詩。雖然春老難牽復,卻有初夏能就移。飲酒莫教成酩酊,賞花慎勿至離披。人能知得此般事,焉有閒愁到兩眉。」教,〈動〉本義:教育,指導。《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叫,讓。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教善才服。」酩酊:大醉貌。唐·元稹《酬樂天勸醉》詩:「半酣得自恣,酩酊歸太和。」離披,分散下垂貌;紛紛下落貌。《楚辭·九辯》:「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朱熹集註:「離披,分散貌。」分離貌。唐·賈至《閒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我有同懷友,各在天一方,離披不相見,浩蕩隔兩鄉。」衰殘貌;凋敝貌。唐·白居易《湓浦早冬》詩:「蓼花始零落,蒲葉稍離披。」

旨:〈名〉意思,意義。《宋書·謝靈運傳論》:「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微旨,精深微妙的意旨。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究洞聖人之微恉。」

言:〈名〉話,言語,口語。《詩·鄭風·將仲子》父母之言。諍言,直率地規勸人改正過錯的話。清·吳偉業《下相懷古》詩:「亞父無諍言,奇計非所望。」

一○九、附勢竊利猶如自斃

附勢者如寄生依木,木伐而寄生亦枯;竊利者如蠳虰盜人,人死而蠳虰亦滅。始以勢利害人,終以勢利自斃。勢利之為害也,如是夫!

【譯文】

阿附權勢的人猶如寄居生存依靠樹木,樹木傷伐寄居生活也就枯竭;竊取利益的人猶如蠳龜虰螘盜竊他人,他人死亡蠳龜虰螘也就滅亡。開始以勢力利益損害他人,最終以勢力利益自我斃命。勢力利益造成的危害,就像這樣!

【註解】

附勢:阿附權勢。《書·仲虺之誥》:「簡賢附勢,寔繁有徒。」孔傳:「賢而無勢則略之,不賢有勢則附之。」

寄生:寄居生存。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七:「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勞動靠剝削別人而生活。《管子·八觀》:「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耘,寄生之君也。」

伐:〈動〉本義砍殺。《說文》:「伐,擊也。」《廣雅》:「伐,殺也。」敗壞,損傷。宋·秦觀《治勢下》:「重被猛術。國本必伐。」傷伐,猶損害。宋·馬永卿《懶真子·修養》:「修養之士,當書《月令》置坐左右。夏至宜節嗜欲,冬至宜禁嗜欲。蓋一陽初生,其氣微矣,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

蠳:(yīng)《字彙補》:「音嬰。龜名。」漢·張衡《南都賦》:「其水蟲則有蠳龜鳴蛇。」李善註引《抱樸子》:「蠳龜噉蛇。」蠳龜,傳說中的一種能食蛇的龜。又名攝龜、呷蛇龜。晉·葛洪《抱樸子·登涉》:「雲日鳥及蠳龜,亦皆啖蛇。故南人入山,皆帶蠳龜之尾、雲日之喙以闢蛇。」

虰:(chéng。)《廣韻》:「同朾。」《爾雅·釋蟲》:「蠪朾螘。」郭註:「赤駁蚍蜉。」朾螘,大赤蟻。朾,通「虰」;螘,通「蟻」。《爾雅·釋蟲》:「蠪,朾螘。」邢昺疏:「其(蚍蜉)大而赤色斑駁者名蠪,一名朾螘。」

盜人:竊取他人財物。漢·王符《潛夫論·遏利》:「盜人必誅,況乃盜天乎!」

為害:造成禍害,加害。《漢書·翼奉傳》:「人誠鄉正,雖愚為用;若乃懷邪,知益為害。」

一一○、貪杯失血且忌偷安

失血於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為巢於幕上,可憐燕燕之偷安。

【譯文】

在酒杯中喪失血性,可笑猩猩的嗜好飲酒;在帷幕上營造巢穴,可憐燕子的貪圖安逸。

【註解】

失血:本意病症名。血不循經而妄行,如衄血、嘔血、咳血、唾血、便血、尿血等各種出血,總稱失血,即由於大量出血而使體內血液含量減少。此處作「喪失血性」解。血性,指剛強正直的氣質和品性。清·洪昇《長生殿·罵賊》:「雖則俺樂工卑濫,硜硜愚暗……只這血性中,胸脯內,倒有些忠肝義膽。」

堪笑:可笑。《封神演義》第七九回:「堪笑徐芳徒逆命,枉勞心思竟何從!」

嗜:〈動〉本義愛好。《說文》:「嗜,嗜欲,喜之也。」嗜好,喜好,特殊的愛好。晉·葛洪《抱樸子·至理》:「豈能棄交修賒,抑遺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難成之遠功哉!」

燕燕:燕子。《詩·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孔穎達疏:「此燕即今之燕也,古人重言之。」安適貌;和樂貌。《詩·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毛傳:「燕燕,安息貌。」

偷安:只圖目前的安逸,苟安。《史記·秦始皇本紀》:「小人乘非位,莫不怳忽失守,偷安日日。」

一一一、若無若虛不矜不伐

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眇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無若虛,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譯文】

野鶴站立雞群中,可以說是超然出眾無可匹比。但是進一步觀看在大海上的鵬鳥,就自然眇小了。再進一步尋求那九霄雲外的鳳凰,就高也得不能比及了。所以修養高超的人常常是宛若虛無,品德高尚的人大多不恃才誇耀。

【註解】

鶴立雞群: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裡顯得很突出。語本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

無侶:無可匹比。南朝·梁·王僧孺《為人有贈》詩:「曼聲古難匹,長袂世無侶。」

眇然:弱小貌;微小貌。明·何景明《樊少南字說》:「蠛蠓之子翔於蚊睫,離婁視之眇然無有也。何也?所託者小也。」

九霄:天之極高處,高空。唐·武衡《同幕中諸公送李侍御歸朝》詩:「巴江暮雨連三峽,劍壁危梁上九霄。」即「九霄雲外」,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無限遠的地方或遠得無影無蹤。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一事愜當,一句清巧,神厲九霄,志凌千載。」

巍:〈形〉本義高大。《說文》:「巍,高也。」

至人:舊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見○七九【註解】

虛無:道家用以指「道」的本體。謂道體虛無,故能包容萬物;性合於道,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莊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謂清靜無欲,無所愛惡。《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盛德:敬稱有高尚品德的人。《左傳·文公十八年》:「少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杜預註:「盛德,賢人也。」

矜伐:恃才誇功,誇耀。宋·蘇軾《石鼓歌》:「勳勞至大不矜伐,文武未遠猶忠厚。」

一一二、貪心失察疑心偏頗

貪心勝者,逐獸而不見泰山在前,彈雀而不知深井在後;疑心勝者,見弓影而驚杯中之蛇,聽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視有為無,造無作有。如此,心可妄動乎哉!

【譯文】

貪圖之心過勝的人,追逐野獸看不見泰山就在前面,彈射鳥雀不知道深井就在後面;猜疑之心過勝的人,看見弓影就驚嚇為酒杯中的蛇,聽到人言就相信為市井上的虎。人心一有偏頗,就看到有當作沒有,臆造沒有作為有。這樣,人心可以胡亂行動了!

【註解】

彈雀:射雀。《論衡·書解》:「蛢彈雀則失鷜,射鵲則失鴈。」語本《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後以「彈雀」比喻輕重倒置、得不償失的行動。

疑心:猜疑之心。《管子·法法》:「上無固植,下有疑心。」

弓影杯蛇:猶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語本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人言:別人的評議。見○二六【註解】。宋·蘇軾《次韻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燼,未信人言弱勝強。」

妄動:輕率行動,胡亂行動。宋·周密《齊東野語·誅韓本末》:「任情妄動,自取誅僇。」

乎哉:語氣助詞,表感嘆。《論語·憲問》:「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一一三、禍生有本福至有因

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

【譯文】

飛鵝撲向火焰,火焰燒焦飛鵝,不要說災禍產生沒有本源;果實種出花朵,花朵結成果實,要知道福氣到來有所因緣。

【註解】

謂:〈動〉說。《廣雅·釋詁二》:「謂,說也。」

無本:沒有本源,沒有本始。《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一一四、爭強顯勝空手徒勞

車爭險道,馬騁先鞭,到敗處未免噬臍;粟喜堆山,金誇過鬥,臨行時還是空手。

【譯文】

車輛爭奪險要道路,馬匹馳騁先行鞭策,等到失敗的地方不免後悔不及;稻粟喜歡堆成山峰,金銀誇耀用鬥計量,將要離開的時候還是一無所獲。

【註解】

爭強顯勝:猶爭強好勝。爭為強者,事事處處都喜歡超過和壓倒別人。語本《群音類選·北腔類·海神記·王魁訴神》:「恐怕他褒貶村,爭強顯勝各撾俊,惟求鴇兒心內喜。」

往返徒勞:徒勞:白花力氣。來回白跑。語本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

先鞭: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語·賞譽》「少為王敦所嘆」劉孝標註引《晉陽秋》:「劉琨與親舊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箸鞭耳。』」後因以「先鞭」為先行、佔先的典實。唐·高適《別韋兵曹》詩:「逢時當自取,有爾欲先鞭。」

噬臍:亦作「噬齊」。自齧腹臍,喻後悔不及。《左傳·莊公六年》:「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杜預註:「若囓腹齊,喻不可及也。」

一一五、風雨摧花霜雪傲竹

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風,催歸塵土;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瑯玕。

【譯文】

鮮花逞芳春天的陽光,一陣雨打,一陣風吹,催促回歸塵埃土壤;翠竹堅定高雅的情操,幾多霜凌,幾多雪侵,傲然成就珍貴美好。

【註解】

逞:〈動〉本義通,通達。《說文》:「逞,通也。」逞芳,謂花兒盛開發出芳香。元·戴良等《對菊聯句》:「逞芳固的皪,鬭媚益晶熒。」

雅操:高尚的操守。清·吳偉業《思陵長公主輓詩》:「英聲超北地,雅操邁東鄉。」

霜凌:寒霜侵凌。唐·戴叔倫《曉聞長樂鐘聲》詩:「霜凌萬戶徹,風散一城聞。」

瑯玕:亦作「琅玕」似珠玉的美石。《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孔傳:「琅玕,石而似玉。」孔穎達疏:「琅玕,石而似珠者。」比喻珍貴、美好之物,比喻優美文辭。明·楊珽《龍膏記·旅況》:「裁錦字,吐琅玕,有才無命説應難。」

一一六、戀金谷劫甘敝縕終

富貴是無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貧賤是耐久之交,處得他好,他益你深。故貪商旅而戀金谷者,竟被一時之顯戮;樂簞瓢而甘敝縕者,終享千載之令名。

【譯文】

富足尊貴是沒有情義的事物,看待得他越重,他傷害你越大;貧窮卑賤是耐事持久的朋友,相處得他越好,他增益你越深。所以貪圖商務旅行而留戀金錢稻穀的人,竟然被那一時的顯貴殺戮;樂於簞食瓢飲而甘心縕袍敝衣的人,終究享有千年的美好名聲。

【註解】

耐久:能夠經久。清·吳偉業《題畫·菊花》詩:「幾度看花花耐久,可知花亦是多情。」耐事,指經得起得失、榮辱等人事之變。宋·陸遊《秋興》詩:「平生最耐事,霜雪亦滿鬢。」持久,維持長久,長期堅持。《吳子·料敵》:「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耐久朋,謂能長久保持友誼的朋友。《舊唐書·魏玄同傳》:「玄同素與裴炎結交,能保終始,時人呼為『耐久朋』。」宋·陸遊《寓嘆》詩:「眼底誰為耐久朋,倚肩按膝一烏藤。」

商旅:行商,流動的商人。《周禮·考工記序》:「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鄭玄註:「商旅,販賣之客也。」唐·元稹《遭風》詩:「自嘆生涯看轉燭,更悲商旅哭沉財。」

金谷:指錢財和糧食。漢·揚雄《大司農箴》:「時惟大農,爰司金穀。」

顯戮:本意明正典刑,陳屍示眾。《書·泰誓下》:「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泛指處死,加罪而死。晉·潘嶽《西徵賦》:「加顯戮於儲貳,絶肌膚而不顧。」此處作字面解,顯,顯貴,顯達尊貴。《陳書·袁敬傳》:「家世顯貴,貲產充積。」戮,殺戮,殺害,屠殺。唐·杜甫《佳人》詩:「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

簞瓢:盛飯食的簞和盛飲料的瓢,亦借指飲食。晉·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即「簞食瓢飲」,語本《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後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

敝縕:即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縕袍敝衣。」(穿著舊襖破衣。名詞做動詞用。縕,舊絮。敝,破。)

令名:美好的聲譽。南朝·宋·鮑照《行京口至竹裡》詩:「君子樹令名,細人効命力;不見長河水,清濁俱不息。」

一一七、處陰斂翼世路開坦

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故愚夫徒疾走高飛,而平地反為苦海;達士知處陰斂翼,而峭巖亦是坦途。

【譯文】

鴿子厭惡鈴聲就遠走高飛,它不知道收斂羽翼鈴聲就自然止息;人們厭惡影子就疾速行走,他不知道處於陰蔭影子就自然湮滅。所以愚昧的人徒勞快速離去遠走高飛,平坦的地面反而成為苦惱的海洋;通達人士知道處於陰蔭收斂羽翼,陡峭的巖壁亦然還是平坦的路途。

【註解】

開坦:開闊平坦。明·蔣一葵《長安客話·盤山》:「石開坦可布席,容十百人。」

斂翼:收攏翅膀,比喻隱退。晉·潘嶽《寡婦賦》:「雀群飛而赴楹兮,雞登棲而斂翼。」

疾走:快速離去;快步走,快跑。宋·陸遊《繫舟下牢溪遊三遊洞二十八韻》:「久聞三遊洞,疾走忘病嬰。」

坦塗:平坦的道路。唐·韓愈《寄盧仝》詩:「往年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近來自説尋坦塗,猶上虛空跨緑駬。」

一一八、浪生悲喜妄別媸妍

秋蟲春鳥共暢天機,何必浪生悲喜;老樹新花同含生意,胡為妄別媸妍。

【譯文】

秋天的蟲子春天的鳥雀共同暢揚天賦靈機,沒必要無端產生悲痛喜悅;老朽的樹木新鮮的花草共同蘊含生機意態,為什麼胡亂分別美醜好壞。

【註解】

暢:《廣韻》:「通暢。又達也。」暢揚,宣揚。清·王闓運《王仲章碣》:「贊衛瓌化,暢揚高志,同舍百人,莫不歡然。」

浪:〈副〉徒然,白白地。悲喜:悲與喜,亦謂又悲又喜。《淮南子·原道訓》:「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而相生。」

生意:生機,生命力,意態。見○六三【註解】

胡為:何為,為什麼。明·高啟《贈金華隱者》詩:「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

妄:〈副〉本義,胡亂。《說文》:「妄,亂也。」

媸妍:美醜。唐·李賀《美人對鏡歌》:「媸妍一鏡固兩般,狐婦懷奸心膽寒。閨中少女色莊麗,眉頰不妨終日看。」猶好壞,賢愚。宋·范仲淹《任官惟賢材賦》:「其或未精黜陟,弗辯媸妍。」猶高下。宋·蘇軾《贈潘谷》詩:「世人重耳輕目前,區區張李爭媸妍。」

一一九、寧開福路勿築禍基多

栽桃李少栽荊,便是開條福路;不積詩書偏積玉,還如築個禍基。

【譯文】

多栽種桃花李花少栽種荊棘,就是開闢一條幸福道路;不積累詩文書籍只積累珠玉,好比構築一個災禍基礎。

【註解】

桃李:桃花與李花。《詩·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後因以「桃李」形容貌美。也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唐·劉禹錫《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荊:〈名〉本義一種灌木,又名楚。《說文》:「荊,楚木也。」荊棘,泛指山野叢生多刺的灌木。晉·張載《七哀》詩:「蒙籠荊棘生,蹊逕登童竪。」比喻奸佞小人。《楚辭·東方朔〈七諫·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王逸註:「荊棘多刺,以喻讒賊。」

還如:恰似,好比。南唐·李煜《子夜歌》詞:「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一二○、迷真逐妄自築屏障

萬境一轍原無地,著個窮通;萬物一體原無處,分個彼我。世人迷真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設一坷坎,從空洞中自築一藩蘺。良足慨哉!

【譯文】

萬般境界如出一轍原來沒有地方,顯著一個窮困顯達;萬眾事物同功一體原來沒有處置,分別一個彼此你我。世間的人迷失真性追逐虛妄,這是在平坦道路上自我設置一道坷坎,從空曠洞達中自我構築一道蕃籬。非常足以感慨的了!

【註解】

一轍:同一車輪碾出的痕跡,喻趨向相同。晉·盧諶《贈劉琨》詩:「惟同大觀,萬塗一轍。」即「如出一轍」轍:車輪碾軋的痕跡。好象出自同一個車轍,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語本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一:「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無地:沒有地方,沒有土地。《淮南子·泰族訓》:「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而不生。」沒有大地。漢·揚雄《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無天何生?無地何形?」

著:〈形〉本義明顯,顯著,突出。《小爾雅》:「著,明也。」

窮通:困厄與顯達。《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南朝·梁·劉孝標《辨命論》:「故性命之道,窮通之數,夭閼紛綸,莫知其辨。」

一體:謂關係密切或協調一致,猶如一個整體。《儀禮·喪服》:「父子,一體也;夫婦,一體也;昆弟,一體也。」即「同功一體」指功績和地位相同。語本《史記·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宋·秦觀《孫莘老輓詞》之一:「同功一體盡調元,獨抱沉痾反故園。」

無處:無所處,謂沒有處置的理由。《孟子·公孫丑下》:「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趙岐註:「我在齊無事,於義未有所處也。義無所處而餽之,是以貨財取我。」猶無為,無常。《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高誘註:「有處,有為也。有為則不能化,乃無處為也。」

迷真:迷失真性。唐·呂巖《敲爻歌》:「如鼎沸,永沉淪,失道迷真業所根。」

妄:〈形〉虛妄,極不真實。《廣韻》:「妄,虛妄。」虛妄,荒誕無稽。明·劉基《松風閣記》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塵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虛妄耳。」

坷坎:坎坷;坑窪。茅盾《虹》四:「象半醉的人,她的眼前掛著一片紅霞。現實的坷坎,這樣地就熨平了。」

空洞:空無所有,空虛。宋·林逋《深居雜興》詩序:「鄙夫則不然,胸腹空洞,譾然無所存置。」道教語,謂化生元氣的太虛之境。唐·吳筠《遊仙》詩之二四:「空洞凝真精,乃為虛中實。」空曠,空寂廣闊。唐·鮑溶《沙上月》詩:「水文不上煙不蕩,平平玉田冷空曠。」洞達,暢通無阻。宋·沈括《夢溪筆談·藥議》:「凡人之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其入腸之物,英精之氣味,皆能洞達。」

蕃籬:籬笆,引申為屏障。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

良:〈副〉很,甚,極其,非常。《水經注》:「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一二一、聰明反誤懵懂子細

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

【譯文】

非常聰明的人,細小事情必然糊塗;非常懵懂的人,細小事情必然觀察。因為觀察是迷糊的根源,糊塗是聰明的巢窟。

【註解】

子細:認真、細緻,細心。《魏書·源懷傳》:「懷性寬容簡約,不好煩碎,恆語人曰:『為貴人,理世務當舉綱維,何必須太子細也。譬如為屋,但外望高顯,楹棟平正,基壁完牢,風雨不入,足矣。斧斤不平,斲削不密,非屋之病也。』」小心,留神。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相公且子細,秀才子口頭言語,豈可便信?」

朦朧:模糊不清貌。宋·周密《甘州·燈夕書寄二隱》詞:「敧枕聽新雨,往事朦朧。」猶言糊塗。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我待要題箇話頭,又不知他可也甚些機彀,倒不如只做朦朧,為著東君,奉勸金甌。」

懵懂:糊塗,迷糊。宋·許月卿《上程丞相元鳳書》:「人望頓輕,明主增喟,懵董之號,道傍揶揄。」

伺察:偵視,觀察。見○三九【註解】

一二二、悠閒鎮定寬洪長厚

大烈鴻猷,常出悠閑鎮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徵景福,多集寬洪長厚之家,何須瑣瑣。

【譯文】

偉大功業深遠謀略,常常出自悠閒鎮定的人士,不必要急急忙忙;吉祥徵兆洪大福分,大多聚集寬洪長厚的人家,何必要瑣瑣碌碌。

【註解】

大烈:烈,〈名〉功業。《資治通鑑》:「兼仗父兄之烈。」大烈,即偉大功業。

鴻猷:鴻業,大業。南朝·宋·謝莊《求賢表》:「臣生屬亨路,身漸鴻猷。」深遠的謀劃。明·張居正《答楚撫院王見峰書》:「頃者,陵工告竣,仰仗鴻猷,費省工堅,功高賞薄,尚當有待也。」

忙忙:形容事務繁冗,不得空閒。唐·高駢《遣興》詩:「浮世忙忙蟻子群,莫嗔頭上雪紛紛。」急匆匆的樣子。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

休徵:吉祥的徵兆。唐·元稹《遭風》詩:「那知否極休徵至,漸覺宵分曙氣催。」顏師古註:「休,美也。徵,證也。」

景福:洪福,大福。《詩·周頌·潛》:「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寬洪:亦作「寬宏」,胸懷寬闊,氣量弘深,能容人。《逸周書·寶典》:「七寬弘,是謂寬宇,準德以義,樂獲純嘏。」

長厚:恭謹寬厚。清·李漁《奈何天·錫祺》:「加惠貧民,實為長厚。」

瑣瑣:猶惢惢(suǒ),疑慮不定。《易·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李鏡池通義:「瑣瑣,是惢惢的假借,三心兩意,疑慮不一。《説文》:『惢,心疑也,眾三心,凡惢之屬,皆從惢。」即「瑣瑣碌碌」猥瑣(庸俗不大方)庸碌(平庸無作為)。唐·柳宗元《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色平氣柔,言訥性魯,無特達之節,無推擇之行,瑣瑣碌碌,一孺子耳。」

一二三、切行大善務求真修

貧士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鬧場能學道,方為心地上工夫。

【譯文】

貧寒的人肯心救濟他人,才是自然本性中的惠愛恩澤;熱鬧場合能夠學習道義,方是心靈見地上的積功累行。

【註解】

肯:〈動〉願意,心甘情願、樂意。《詩·魏風·碩鼠》:「莫肯我顧」。肯心,甘心;稱心。元·劉君錫《來生債》楔子:「這銀子是我肯心兒願與,更論甚麼得之有可敢失之無。」

性天:猶天性。謂人得之於自然的本性。語本《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指人性和天命。為理學研討的命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方辨論性天,剖析理欲,嚴詞正色,如對聖賢。」

惠澤:惠愛與恩澤。晉·葛洪《抱樸子·漢過》:「其所用也,不越於妻妾之戚屬;其惠澤也,不出乎近習之庸瑣。」

鬧場:舊時迷信,在賽神活動中,被鬼神附身的人,手持槓子,在戲臺上沿場舞弄,邊喝酒,邊隨口應答別人所問休咎,謂之「鬧場」。《醒世姻緣傳》第八六回:「昨日到大王廟還願,那婦人被柳將軍附在身上,在那裡鬧場。」

學道:學習道藝,即學習儒家學說,如仁義禮樂之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

心地: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認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語本《心地觀經》卷八:「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唐·寒山《詩》之二六七:「我自觀心地,蓮花出淤泥。」見地,見識,見解。宋·洪邁《夷堅丁志·薛士隆》:「士隆學無所不通,見地尤高明淵粹,剛正而有識。」

工夫:指化費時間和精力後所獲得的某方面的造詣本領。唐·韓偓《商山道中》詩:「卻憶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畫有工夫。」理學家稱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為工夫。《朱子語類》卷六九:「謹信存誠是裡面工夫,無跡。」

【注044】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一•集醒》同文。

一二四、一念清明淡然無欲

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譯文】

人的一生只是被「欲」字拖累,就猶如馬牛,聽從他人羈牽箝絡;成為鷹犬,任憑他人鞭撻笞罰。如果一個念頭清察明審,淡泊沒有欲望,天地也不能改變我,鬼神也不能差使我,更何況一切微不足道的事情人物呢!

【註解】

馬牛:馬和牛。《書·費誓》:「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牛馬。比喻迫於生活供人驅使從事艱苦勞動的人。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尊堂病廢,不能理家人生產;弟坐食,一無所操作,賢夫婦何為作馬牛哉!」

羈絡:馬絡頭,控制。南朝·宋·鮑照《蜀四賢詠》:「如令聖納賢,金璫易羈絡。」羈牽,羈絆牽制。《舊唐書·裴度傳》:「恐臣統率諸道,或有成功,進退皆受羈牽,意見悉遭蔽塞。」箝絡,猶箝勒,比喻控制約束。清·譚嗣同《仁學》二十:「及其箝絡久之,胥一鄉皆為所併吞,遂不得不供其奴役,而入租稅於一家。」

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狗。晉·葛洪《抱樸子·任能》:「尋飛逐走,未若假伎乎鷹犬。」比喻受驅使而奔走效勞的人。《後漢書·陳龜傳》:「臣龜蒙恩累世,馳騁邊垂,雖展鷹犬之用,頓斃胡虜之庭。」後多含貶義,比喻受指使而縱威逞虐的人。猶走狗、幫兇。

物:〈名〉本義萬物。《說文》:「物,萬物也。」他人,眾人。唐·魏徵《十漸不克終疏》:「損己以利物。」

鞭笞:鞭打,杖擊。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吾在冥府,大受鞭笞。」比喻以暴力徵服控制。宋·蘇軾《謝館職啟》:「理則訓兵,有鞭笞戎狄之志。」鞭撻,鞭打。唐·高適《封丘作》詩:「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駕馭,徵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論》:「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笞罰,拷打責罰。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比及數歲,可省笞罰。」

清明:神志清晰;清察明審。《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鄭玄註:「察於事也。」

淡然:淡泊,不趨名利。唐·吳筠《黔婁先生》詩:「淡然常有怡,與物固無瑕。」

一二五、得失幻真達人自辨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孰得孰失,孰幻孰真,達人當自辨之!

【譯文】

貪求獲得的人身體富有但心靈貧瘠,知道滿足的人身體貧困但心靈富足;身居高位的人形骸閒逸但精神勞累,身處低下的人形骸勞頓而精神閒逸。哪個得到哪個失去,什麼虛幻什麼真實,通達事理的人應當自己辨別它!

【註解】

貪得:謂貪求財物或權益。《文子·守平》:「故聖人食足以充虛,衣足以蓋形禦寒,適情辭餘,不貪得,不多積。」

形神:形骸與精神。《史記·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

【注045】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一•集醒》同文。無末三句。

一二六、不以順喜,勿以拂憂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眾人以拂意為憂,而君子憂從快意處起。蓋眾人憂樂以情,而君子憂樂以理也。

【譯文】

大多數人以順利境遇為快樂,而君子的快樂從逆厄境遇中得來;大多數人以拂逆心意為憂愁,而君子的憂愁從快慰如意處興起。因為大多數人憂愁快樂用於情感,而君子憂愁快樂用於用於理義。

【註解】

逆境:不順利的境遇。宋·劉過《泊船吳江縣》詩:「逆境年年夢,勞身處處愁。」逆厄,困厄不順。葉文玲《長塘鎮風情·青燈》:「這盞孤零零地懸掛在斷頭碑上的青燈,似在無言地申訴著豆腐佬那未亡人的逆厄處境。」

拂意:不如意。清·張潮《〈快說續記〉小引》:「金聖歎與王斲山賭説快事,王子丹麓續而記之。世有拂意者,於煩惱場中展讀一過,不啻如醍醐之灌頂,甘露之灑心。」拂逆,違背,違反。宋·蘇軾《省試策問三》:「安視而不卹歟,則有民窮無告之憂;以義而裁之歟,則有拂逆人情之患。」

快意:謂心情爽快舒適,稱心如意。宋·陳師道《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快慰,欣慰。蘇曼殊《致高天梅書》:「頃接《南社初集》一冊,日夕誦之,如與諸故人相對,快慰何言!」

一二七、自知愧悔去惡遷善

謝豹覆面,猶知自愧;唐鼠易腸,猶知自悔。蓋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惡遷善之門,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無此念頭,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處討些生理?

【譯文】

謝豹覆蓋臉面,猶如知道自我羞愧;唐鼠變易腸子,猶如知道自我懊悔。因為「愧」「悔」二字,是我們人類去惡遷善的門戶,起死回生的道路。人生如果沒有這個念頭,就是已經死滅的冰寒灰燼,已經枯朽的幹槁樹木了。那裡去尋討一些生存希望?

【註解】

謝豹:蟲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虢州有蟲名謝豹,常在深土中,司馬裴、沈子常治坑獲之。小類蝦蟆而圓如毬,見人,以前兩腳交覆首,如羞狀。能穴地如鼢鼠,頃刻深數尺。或出地聽謝豹鳥聲,則腦裂而死,俗因名之。」

唐鼠:傳說中的鼠名。《藝文類聚》卷九五引《梁州記》:「聟水北聟鄉山……山有易腸鼠,一月三吐易其腸。束廣微所謂唐鼠者也。」

易:〈動〉改變,更改。清·方苞《獄中雜記》:「獄詞無易。」變易,變換,變化。唐·李白《古風》之九:「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去惡遷善:即「遷善去惡」,同「遷善黜惡」,猶言向善而去除邪惡。語本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語本明·張岱《魯雲谷傳》:「醫不經師,方不襲古,每以劫劑肊見起死回生。」

寒灰:猶死灰。物質完全燃燒後留剩的灰燼。金·元好問《甲午除夜》詩:「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

槁木:枯木。《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孔穎達疏:「止如槀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動也。」唐·李山甫《山中答劉書記寓懷》詩:「骨將槁木齊,心同止水浄。」

生理:生長繁殖之理。《百喻經·種熬胡麻子喻》:「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之。永無生理。」生存的希望。《宋書·王敬弘傳》:「年向九十,生理殆盡,永絶天光,淪沒丘壑。」

一二八、知常行實全真安福

異寶奇琛,俱民必爭之器;瑰節奇行,多冒不祥之名。總不若尋常歷履、易簡行藏,可以完天地渾噩之真,享民物和平之福。

【譯文】

奇珍異寶,都是人們必定爭奪的器物;瑰意奇行,大多衝冒不夠吉祥的名聲。總是不如尋乎平常的經歷踐履、平易簡約的行為舉止,可以完善自然社會渾沌淳樸的本真,享受民情風物和順安平的幸福。

【註解】

知常:了解社會常規,了解自然法則。《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高亨正詁:「知常即知萬物本性之自然也。」

行實:行為樸厚,實在。唐·韓愈《舉薦張籍狀》:「學有師法,文多古風,沉默靜退,介然自守,聲華行實,光映儒林。」

全真:保全天性。見一○三【註解】

安福:平安幸福。漢·焦贛《易林·訟之觀》:「欽明之德,坐前玉食,必保嘉美,長受安福。」

異寶奇琛:琛,〈名〉本義珍寶,常作貢物。《說文新附》:「琛,寶也。」異寶奇琛,即「奇珍異寶」,珍異難得的寶物。語本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東坡四》:「嗟呼,世不乏奇珍異寶,乏識者耳。」

瑰節奇行:瑰,〈形〉奇特,傑出。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瑰節奇行,即奇特的節操行為,也即「瑰意奇行」,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為。劉師培《文說·宗騷》:「瑰意奇行,超然高舉。」

冒:〈動〉不顧,頂著。明·袁宏道《滿井遊記》:「冒風馳行。」衝冒,頂著,冒著。謂不顧危險、惡劣環境。唐·柳宗元《愚溪對》:「吾足蹈坎井,頭抵木石,衝冒榛棘,僵僕虺蜴,而不知怵惕。」

易簡:平易簡約。清·魏源《復何竹薌同年論會計書》:「至救時務之書,宜易簡不宜繁難。」

行藏:指出處或行止。語本《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跡,底細,來歷。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那紅娘對生一一話行藏。」

渾噩:渾沌無知,淳樸。元·袁桷《善之僉事兄南歸述懷百韻》:「約制如竟寧,渾噩回正始。」

真:〈名〉本性,本原。《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本真,本源真相,本來面貌,猶天性,本性。明·宋濂《報恩說》:「愛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顛倒錯繆,喪其本真。」

民物:泛指人民、萬物。漢·蔡邕《陳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圖於丹青。」猶民情、風俗。明·申涵光《宿金提驛》詩:「暫宿恆南驛,重悲薊北天。山河仍故國,民物憶初年。」風物,風景和物品,喻指大氣候。

和平:和諧,和睦。清·吳偉業《贈文園公》詩:「君臣朋友盡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溫和,和順。《荀子·君道》:「血氣和平,志意廣大。」

一二九、心量無窮人天同化

福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處牖其衷;禍淫不在幽渺,即在動靜語默間奪其魄。可見人之精爽常通於天,天之威命即寓於人,天人豈相遠哉!

【譯文】

賜福善良不在於奧秘莫測,就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其內心;貽禍淫惡不在於精深微妙,就在言行舉止間掠奪其魂魄。可見人的精神常常連通於上天,上天的威權司命就隱寓在人生,上天人類豈能相去甚遠呢!

【註解】

心量:佛教語,集起萬有的精神現象的總稱。《壇經·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胸懷,心胸。明·葉盛《水東日記·諸公才學心量》:「諸公才學心量之不能同,此亦可見。」

同化:同受教化。清·陳鱣《對策·巡守》:「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不得其所者,故必親自行之。」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漸變成相近或相同。聞一多《文學的歷史動向》:「它(詩)同化了繪畫,又裝飾了建築(如楹聯、春帖等)和許多工藝美術品。」

福善禍淫:指行善的得福,作惡的受禍。語本《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以彰厥罪。」福善,賜福給善良的人。晉·劉琨《答盧諶》詩:「天地無心,萬物同塗;禍淫莫驗,福善則虛。」禍淫,謂淫逸過度,則天降之以禍。語出《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宋·蔡沉集傳:「天之道,善者福之,淫者禍之。」貽禍,使受害;留下禍害。《新唐書·高宗紀贊》:「高宗溺愛袵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

杳冥:謂奧秘莫測。南朝梁沉約《佛記序》:「事涉杳冥,取驗無所,亦皆靡載,同之闕疑。」

食息起居:食息,飲食和呼吸。《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起居,指飲食寢興等一切日常生活狀況。《漢書·哀帝紀》:「臣願且得留國邸,旦夕奉問起居。」專指睡覺與起身。《管子·形勢》:「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體累,而壽命損。」食息起居,即日常生活。

牖衷:謂啟發其內心。牖,通「誘」。清·龔自珍《題吳南薌東方三圖》詩:「頑哉魯與齊,靈氣不牖衷!孤負介海岱,海深岱徒崇。」

幽渺:亦作「幽眇」,「幽妙」,精深微妙。宋·朱熹《題沉公雅卜居圖》詩:「言論核幽妙,理亂窮端由。」

動靜語默:動靜,運動與靜止,行動與止息。宋·陸遊《雷》詩:「吾聞陰陽有常數,非時動靜皆為災。」語默,謂說話或沉默。語本《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動靜語默,即言行舉止。

奪魄:驚心動魄,失魂落魄。唐·宋之問《嵩山天門歌》:「晚陰兮足風,夕陽兮赩紅。試一望兮奪魄,況眾妙之無窮。」

精爽:精神。《三國志·魏志·蔣濟傳》:「歡娛之躭,害於精爽;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弊。」

威命:猶威權,謂權力威勢。《宋書·天文志二》:「是時長沙王擅權,後成都、河間、東海又迭專威命,是其應也。」司命,掌握命運。亦指關係命運者。《管子·國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天人:天和人。宋·司馬光《答李大卿孝基書》:「陰陽之道,在天為寒燠雨暘,在國為禮樂刑賞,在心為剛柔緩急,在身為飢飽寒熱,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

相遠:相異,差距大。《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一三○、隱惡惡大顯善善小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譯文】

做壞事而畏懼別人知道,惡性之中還有向善的道路;做善事就急於讓人知道,行善之處就是為惡的根源。

【註解】

猶〈副〉:還,仍然。多用於書面語善路:向善的道路。惡根:罪惡的根源。

【評語】

道德修養是心靈的磨鍊,而沽名釣譽之輩常以善舉來裝點自己的形象。每個人都有良知,作惡而知恥,惟恐被人知道,還有羞恥之心,就證明他還不為大惡,因為無恥之恥才是真正恥辱,即所謂恬不知恥。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有這種羞惡之心乃是維持人性不墮落的基石。因為羞惡之心,就是羞恥之心,知道羞恥就是表示還有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只有那些假借虛名掩飾醜行的人,才是世間可怕的偽君子。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得,往往為偽君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人際的爾虞我詐則為作惡者鋪平了繁衍的溫床。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應該努力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後,卻希望快快把這種行為讓人家知道,這就不是真心為善,不過是為了虛榮和野心而為善,這種人的善行之中掩藏著噁心的種子。一個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須以自己的正氣來識別和戰勝這些醜惡。《六祖壇經》記載一件事:「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這是慧能在大庾嶺頭啟發禪心,開示惠明的,其中「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意思是:「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又那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裡運用的正是禪宗不二法門。善、惡代表諸如黑白、是非、真偽、美醜、淨垢、得失、迷悟等一切相對意識。我們二元對待的思維習慣地將一切事物相對地區分為善惡,然後執著一方,憎惡另一方。「正與麼時」是相對認識尚未產生之時,「本來面目」存在於善惡二分法產生之前。重現「本來面目」就是要超越二分法而進入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惡」的不二法門,遂成為禪宗精神超越的根本方法。「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

【注046】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一•集醒》同文。

一三一、燭殘意冷夢破身輕

紅燭燒殘,萬念自然厭冷;黃梁夢破,一身亦似雲浮。

【譯文】

紅燭燃燒將盡,萬般意念自然厭倦冷漠;黃梁美夢破滅,整個身軀也像雲彩飄浮。

【註解】

夢破:猶夢醒。金·党懷英《雪中》詩之一:「夢破窗明虛,開門雪迷空。蕭然視四壁,還與嚮也同。」

燒殘:燃燒將盡。宋·楊萬裡《梅露堂燕客夜歸》詩:「梅堂客散人初靜,椽燭燒殘一尺紅。」

黃梁美夢:黃米飯尚未蒸熟,一場好夢已經做醒。原比喻人生虛幻,後比喻不能實現的夢想。語本唐·李泌《枕中記》:「盧生欠伸而寤,見方偃於邸中,顧呂翁在旁,主人蒸黃梁尚未熟,觸類如故,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耶?」

一身:指整個身軀。《南齊書·裴昭明傳》:「人生何事須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須?」雲浮:如雲之飄散,形容短暫易逝。宋·陸遊《夜坐》詩之二:「瓦裂人間事,雲浮身後名。」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