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門題:廣東僑鄉臺山人愛用「浪餈」烹菜煲湯
每年七八月份,是中國海濱城市的旅遊旺季,各沿海旅遊景點遊人如織,海濱浴場及沙灘上更是人山人海。但這個季節,在廣東臺山,當地人忙於到海邊的紅樹林中收穫一種叫「浪餈」的季節性食材,用於烹煮菜餚或晾曬乾品。
據了解,浪餈實為臺山海邊紅樹林裡馬鞭草科植物白骨壤的果實,又稱為「欖錢」「浪皮果」「浪臍」。白骨壤為無明顯主幹的灌木,主要生長在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沿海地區,其根系十分發達,能抵禦海浪和潮汐的衝擊,護堤護灘,降低鹽鹼的侵襲,是海岸的綠色天然屏障。每年四月至八月為花期,八月至十月為果期,花為黃綠色,有濃烈香氣,果為深綠色,略呈心形,橢圓稍扁,其味甘、微苦、性涼,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敗火的功效。
記者近日在廣東臺山採訪時,與北陡鎮海邊的居民交流獲知,在當地,每年農曆七月前後進入浪餈鮮果採摘期,整個採摘期長達兩三個月。在鎮海灣的紅樹林中可以看到,一串串蠶豆似的浪餈掛滿枝頭,搖曳在船來船往的海邊灘涂上,與潮起潮落的浪花對影成畫。剛採摘回來的浪餈,剔除雜質和挑選後,有的被銷往臺山各菜市場及沿海的茶樓飯館,用來烹飪特色菜餚,有被處理好晾曬成幹品,用來煲湯、燉湯或泡水喝。
「新鮮的浪餈,要水煮、剝皮、去芯、浸水後方可去除其苦澀味,生長在海邊的人煮浪餈比較有心得。」臺山臺城富城市場的菜販伍女士介紹,「用水煮過後,將表皮那層剝掉並把裡面的芯去掉,剝好的果肉放入水中浸泡兩三天方可使用,期間每天都要換水兩三次」。在伍女士的攤檔上,除了有浪餈鮮果銷售之外,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還準備有提前處理好的浪餈半成品,用盆裝水浸泡著按斤銷售,買回去可直接用來烹飪。
據了解,臺山沿海一帶的茶樓飯館在浪餈收穫的季節,多數會有海蝦煮浪餈、青蟹煮浪餈、鹹鰢炒浪餈等特色菜式,當地廚師多數用海鮮的鮮味和豬肉的甜味,來為浪餈提鮮添香,有的還會在出鍋前加入炒好、搗碎的花生,讓食客們吃起來更具層次感。「本地人烹煮浪餈多數選用剝殼去頭的新鮮大海蝦,或砍成塊的青蟹、花蟹,甚至用本地出產的沙白貝、生蠔來煮。」北陡鎮一飯店的負責人容先生稱道。
容先生透露,當地人除了用新鮮浪餈烹飪美食之外,還喜歡將處理好的浪餈曬成幹品,用來煲湯或燉湯。將新鮮的浪餈放入鍋中用水煮幾分鐘後撈出,剝皮去芯後就可拿去晾曬,曬乾後用瓶子裝起來儲存。曬乾的浪餈當地人多數搭配黑豆來煲湯,如黑豆浪餈幹陳皮煲豬骨、黑豆浪餈幹老薑煲塘鯴等,還會用浪餈幹、黑豆、老蔥頭煲水當作「涼茶」飲用,據聞有預防感冒的功效。
「成片的紅樹林綿延數十裡,形成了壯觀的海上森林。每天早上群鳥飛起,遠山、海浪、飛鳥、紅樹林與出海的漁船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態人文畫卷……」中國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曾對位於臺山、恩平佔地五萬多畝的廣東鎮海灣紅樹林溼地公園進行報導。如今,這齣自於紅樹林的浪餈多數被曬成幹品,被臺山人贈予海內外的親朋戚友,以致身在異國他鄉的臺山人也能用其來烹菜煲湯。(完)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