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鹹魚白菜,各有所愛。」醃製魚是我國的傳統風味菜餚,因口味獨特一向頗受大眾喜歡。
然而,偶爾吃可以,經常吃卻可能暗藏健康危機,有人還甚至因此惹「癌」上身!
究竟吃多少算多,隔多久吃一次對患癌風險有著怎樣的影響?
近期,湖北省腫瘤醫院營養科醫生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進一步闡明了攝入醃製魚頻率和鼻咽癌的發病風險關係。
43歲女子愛吃鹹魚鹹菜
查出鼻咽癌晚期
43歲的劉女士(化姓)是湖北大悟人。今年5月,劉女士總覺得右側視力下降,偶爾會有面部麻木、鼻塞、耳鳴症狀出現,當時沒有在意。後面幾個月隨著症狀不斷加重,並開始有反覆鼻出血的症狀。
今年9月,劉女士相繼來到當地和武漢的醫院求診,萬萬沒想到,居然被確診為鼻咽癌,隨即入住湖北省腫瘤醫院。並且,根據腫瘤大小和範圍診斷,劉女士的病程已到了晚期。
這麼年輕,又沒有其它不良生活習慣,為什麼就得了癌?
據劉女士回憶,她在生活中比較喜歡吃醃製魚,每天餐桌上也幾乎必備鹹魚。每年春節前和平時都會醃製很多,為了方便保存,通常還會把魚醃製得特別鹹。接診醫生判斷,劉女士患上鼻咽癌,和她平時愛吃鹹魚有著密切關係。
目前,劉女士正在湖北省腫瘤醫院接受放療。
每3天吃一次鹹魚
發病風險增加1.5倍
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研究發現,醃製魚會導致患癌風險增加,因此早已將其列為一類致癌物,尤其針對鼻咽癌而言。
日前,湖北省腫瘤醫院營養科醫生金鑫在《現代預防醫學》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進一步闡明了攝入醃製魚頻率和鼻咽癌的發病風險關係。
該研究是一項針對醃製魚攝入與鼻咽癌發病風險劑量反應的Meta分析,共納入中國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地區近30年全部已發表的33項病例對照研究,涉及研究對象39951例。
分析結果提示,進食醃製魚會導致鼻咽癌的發病風險增加:與不吃醃製魚的人群相比,每月進食一次醃製魚,則鼻咽癌發病風險增加9.7%;每周進食一次醃製魚,則發病風險增加44.9%;每3天進食一次醃製魚,發病風險增加152.6%(即上升至約1.5倍)。
金鑫介紹,醃製魚引發鼻咽癌的機制主要與亞硝胺有關,亞硝胺具有強的遺傳毒性和致癌性。
一般新鮮魚類等水產品中僅含有少量的胺類,但進行醃製等加工處理或者腐爛變質時,便分解出較多的胺類化合物,而醃製過程中添加或發酵產生的亞硝酸鹽,在適宜的條件下可與魚肉中的胺類反應,生成大量亞硝胺,進而引發癌症。
金鑫建議,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在生活中應儘量食用新鮮魚類,減少醃製魚的食用,如果偶爾食用醃製魚,可以搭配食用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食物,如獼猴桃、橙子、杏仁和西藍花等,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亞硝基化反應的作用,降低致癌風險。
EB病毒比鹹魚更危險
鼻塞耳鳴要當心
「除了飲食誘因外,一種叫EB病毒的感染是比鹹魚更加危險的鼻咽癌誘發因素。」湖北省腫瘤醫院放療中心主任助理吳媛副主任醫師介紹,在鼻咽癌診斷中,EB病毒檢測是一項比影像學檢查更敏感的指標。
據悉,被確診的鼻咽癌患者,90%以上的患者EB病毒都呈陽性。EB病毒是什麼,又該如何防範呢?
「我們知道有一些明確與病毒相關的腫瘤,比如B肝病毒和肝癌,HPV病毒和宮頸癌,而和鼻咽癌相關的病毒就是EB病毒。」
吳媛主任說,EB病毒被認為是鼻咽癌最強的致病因素,EB病毒感染不僅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病率,也會增加某些類型淋巴瘤的發病風險。
吳媛進一步解釋,EB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以唾液傳播為主,「所以,打噴嚏、咳嗽、共用餐具、甚至接吻這些日常生活細節都是常見的傳播方式。」但遺憾的是EB病毒還沒有疫苗,不能像B肝和HPV病毒一樣,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主動獲得保護性抗體。
感染了EB病毒也不一定就是鼻咽癌,鼻咽癌的發病與地域和遺傳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據統計,全世界80%的鼻咽癌發生在亞洲,我國就佔了約50%左右,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份,是鼻咽癌的高發地區。
因此,高發區域的人群要定期檢查EB病毒抗體。此外,長期食用醃製類食物的人、長期菸酒不離口的人、有家族遺傳史的人,都應該定期篩查鼻咽癌。
如果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
因此,一旦出現鼻出血,尤其是鼻涕裡帶血絲或血塊,以及感覺耳朵被什麼東西堵住的耳悶塞感,脖子一邊大一邊小的頸部腫塊,都應該引起警惕。還有持續性的單側鼻塞、耳鳴,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檢查。
「通過抽血檢查EB病毒相關抗體是目前最方便,易於操作的鼻咽癌篩查方式。」吳媛主任說。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