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有這麼一種植物,它集美貌和美味於一身,能給你飽足感,而且吃了不會讓你發胖。不僅如此,它還會讓你越吃越瘦。這樣優秀的減肥食物簡直是完美的天然代餐啊。可是就是這種“減肥食品”卻讓澳洲的第一批探險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禁忌食物——Nardoo。
每當澳洲洪水泛濫的時候河邊就會長出一大片綠油油的類似四葉草的美麗植物。這種植物的葉片長滿了絨毛,邊角圓弧化,還有從中心向外輻射的漸變色。這種植物還有一種好玩的技能,那就是“睡覺”:在光線昏暗的晚上或陰天,它的葉片會卷起來合上,很有意思。
這種植物不但好看,還很好吃,是澳洲原住民的主食之一。但是別小看它,它是會讓你越吃越瘦,最終身體衰弱而死的澳洲特有的蘋屬蕨類植物Marsileadrummondii,也叫nardoo。
Nardoo是個“水貨”,它非常喜歡大洪水。洪水來臨時,它會長巨量的子孫袋:孢子果(sporocarp)。
孢子果在泥土中可以沉睡30多年。下一次洪水來臨時,孢子果吸水膨脹,外殼撐開,孢子就可以借機散播了。
由於孢子果裏充滿了澱粉,它成了澳洲土著居民的一大主食。當地土著人還在世界遺產威蘭德拉湖(WillandraLakes)邊建有專門利用湖水磨粉的nardoo磨坊。可是,這種神奇的植物卻讓澳洲的第一批殖民者吃盡了苦頭。
1860年,澳洲內陸還沒有被開發,那一大塊土地對於殖民者來說完全是未知的。那一年,來自英國的澳洲早期探險家羅伯特·奧哈拉·伯克(RobertO’HaraBurke)和威廉·約翰·威爾斯(WilliamJohnWills)帶領着一個探險隊從墨爾本出發,首次從南到北跨越澳洲大陸。他們想要找到一條適合開拓鐵路的線路,順便看看能不能找到把新發明的電報從澳洲通過爪哇連到歐洲的辦法。
在他們的回程途中,他們和補給隊伍錯過了,因此很快出現了食物短缺的問題。幸運的是,在庫珀河(CoopersCreek)這個地方,他們遇到了當地土著Yandruwandha人。土著人熱情地分享了他們的食物——nardoo。
這些殖民探險者覺得這個食物不錯,到處都有很方便,而且管飽,於是他們學着土著人的樣子,把nardoo的孢子果拿來磨碎然後加水調成像土豆泥一樣的糊糊。
災難很快出現了。威爾斯記錄道,雖然他們“每天要吃4-5磅(約2千克)nardoo”,但是大家的身體卻越來越不好,腿開始不自主地抖,脈搏也越來越弱。
1861年6月12日,威爾斯寫道:“(隊友)King出去採集nardoo了。伯克先生和我清洗和研磨nardoo。雖然nardoo已經被完全消化了,但我的腿沒力氣。”
沒想到這之後不久,威爾斯和伯克就相繼死去了。最終19人裏7人失去了生命。只有威爾斯提到的愛爾蘭裔隊員JohnKing後來得到了Yandruwandha人的救助,成功地活了下來並回到了起點。
這些人不清楚爲什麼吃了這麼多nardoo,身體卻越來越差。後來的研究發現,這是因爲nardoo是一種讓人無法利用能量的食物,吃得越多身體反而越餓。
但這是爲什麼呢?
這要從維生素B1說起了。
維生素B1也叫硫胺,它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因爲它是制造細胞的能量貨幣——ATP的必要物質,參與糖的分解。此外,它對神經元的健康也很重要。
然而nardoo卻含有一種能夠分解維生素B1的物質:硫胺素酶。康奈爾大學農學院介紹,一旦維生素B1被硫胺素酶切割就無法恢復了,因此只要食物中存在一定量的硫胺素酶,哪怕吃下去再多的維生素B1也沒用。
換言之,nardoo吃得越多,身體裏的維生素B1就越少,細胞反而會挨餓。如果一直以nardoo爲食,那麼人就會患上維生素B1匱乏導致的腳氣病:四肢會不停顫動、全身無力、腦子不太清楚、心髒肥大,最終死亡。
正是在這樣吃了但卻等於沒吃的矛盾中,威爾斯悲慘地餓死了。在他死之前的第四天,他寫下:“因爲吃了nardoo餓死完全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因爲身體無力,動也動不了。然而nardoo卻能給我最大的飽足感。”
所以問題來了,當地土著一直以nardoo爲食,他們怎麼沒事呢?
實際上,殖民者在烹調nardoo時,遺漏了關鍵步驟:泡和烤。
硫胺素酶溶於水而且不耐高溫,因此當地土著居民會把孢子果泡至少一天,有時會把孢子果烤了再磨粉。但是威爾斯一行人就比較虎了,他們沒時間給孢子果“消毒”,而是把孢子果直接和剩下的面粉混在一起吃。
威爾斯其實已經注意到了nardoo不太對勁。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胃口很好,也很喜歡吃nardoo,但是它好像沒什麼營養。”只不過他和隊友們已經沒有時間了解真相了。
當然,不僅是人類,動物們吃多了nardoo也會中毒,因爲所有脊椎動物都需要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B1的話,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會日漸消瘦、嬌軟無力、大腦受損。
缺乏維生素B1的一些動物還會出現特殊的姿態。比如鳥類和牛羊的頭會縮起來,出現“望天”的姿勢。1979年澳大利亞的圭迪爾河泛濫時,約5.7萬頭綿羊就因爲吃了大量隨洪水爆發的nardoo而中毒,最終2200頭死亡。
所以,只要不去澳洲吃nardoo,我們就不會中毒了吧?
並不是,實際上許多蕨類植物和水產體內都有硫胺素酶,沒想到吧?
比如,常見的蕨菜(Pteridumaquilinum)就含有大量硫胺素酶。蕨菜春天的葉子和秋天的根莖中的硫胺素酶含量尤其高。另外一種能吃的蕨類——杉菜(Equisetumarvense)的硫胺素酶也很高。
然而在目前已知含有硫胺素酶的植物中,nardoo的硫胺素酶含量無疑首屈一指,約是蕨菜的100來倍。
蕨類植物制造硫胺素酶的原因很好理解,硫胺素酶是一種“負卡路裏”物質,吃了還不如不吃,因此是一種很好的抗“生”物質,能夠幫它們對抗掠食者。
但是,許多水裏的動物也會制造硫胺素酶。考慮到脊椎動物也需要維生素B1,河鮮和海鮮們制造硫胺素酶的原因就令研究者們費解了。
實際上,鯉科魚類體內就有大量的硫胺素酶。
這事兒是在1941年被發現的。1932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工人們用鯉魚內髒飼養用於制造狐皮的銀狐,結果大量狐狸癱瘓繼而死亡。9年後,前去調查的研究者在狐狸的飼料——鯉魚內髒裏發現了硫胺素酶,將這個謎案破解。
所以,如果用鯉科的飼料魚(比如金魚和米諾魚)的生魚或生內髒飼養寵物,寵物也有可能因爲缺乏維生素B1而生病死亡。
後來研究者們還發現,許多貝類(比如文蛤)、甲殼類動物,以及不少海魚體內也有硫胺素酶。因此水族館和海洋館在挑選喂養哺乳動物的飼料時,要特別注意這些“毒”飼料。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認爲,那我只要少吃上面這些東西,就不會缺乏維生素B1了吧?
那也不一定哦。只要你的飲食以精致碳水爲主,你也一樣會缺乏維生素B1。
實際上,最初腳氣病就是在那些只吃白米的人身上發現的。
要知道大部分面食和白米都缺乏維生素B1,這是因爲谷物的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種子外皮和胚芽裏,而這部分在制作白面、白米的過程中被去除了。
此外,維生素B1雖然耐熱,但不耐鹼,因此摻入鹼的面粉制品的維生素B1含量就被進一步削弱了。
不僅是愛吃精制碳水的現代人有缺乏維生素B1的風險,許多動物也因爲人類的飲食習慣而遭殃。
2009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歐洲野生鳥類數量下降可能也和維生素B1缺乏有關。這是由於許多愛鳥人士會用吃剩的面包喂養野鳥,這種“善意”對鳥兒們其實是有害的,因爲吃飽了精致碳水的野鳥不會再費力去尋找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
而鳥類在缺乏維生素B1和其他必要微量元素的情況下,會長出所謂的天使翅膀(angelwings)。天使翅膀無法折疊,也無法飛翔。這些長歪的鳥兒們的下場可想而知。
總之,負卡路裏和純卡路裏的食物都不是什麼健康食品啊。
錦鯉刺身,吃完狸昏。
參考資料: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