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飲食,中國爲最,而中餐制作尤以南方人最精。除蘇杭、閩粵地區飲食習俗外,港澳臺地區飲食習俗也別具特色。
1.香港飲食習俗
港人的飲食可謂精致而豐富。徜徉香港街頭.各種食肆招牌讓人眼花繚亂,各種美食琳琅滿目。高檔酒樓裏有鮑魚、魚翅,茶樓中有蝦餃、燒賣、腸粉等點心,茶餐廳有最常吃的粥粉面、炸魚皮,飲糖水有專門的糖水店,去火調理有涼茶鋪……港人愛吃會吃,無可置疑。
港人的飲食習俗歷史悠久,中西合璧。“食在香港’,絕非溢美之詞。香港由於商業發達,飲食業發展得很快,加上自由港之利,西菜、日菜、東南亞各式菜,紛紛立館。香港廚師,善於吸收各家之長,融會貫通,推陳出新,遂使粵菜爲主的烹飪,發揚光大。
港澳飲食不分彼此。飲茶是香港人富有特色的早餐方式。上班之前,不少人先到酒樓、茶樓飲茶,邊喝茶邊吃點心。有些人喜歡到餐室飲“西茶”。餐室的“套餐”早餐,一般都很“抵食”,以吸引熟客。午飯都比較簡單,就近小飯館、快餐店買個飯盒回來。午餐很少招待客人,寧願請你出去飲午茶。晚餐比較講究,絕大多數都恪守粵式傳統飲食方式,偶然添加些半中半西的菜式,如牛扒、沙律,但用筷子而不用刀叉。宵夜是晚上的小食,近來甜品已不太流行了。香港食肆類型很多.名稱也不盡相同,有酒樓、茶樓、餐廳、茶室、快餐店、自助餐廳、冰室、粥面店、大排檔、甜品店、涼茶鋪等。
香港人中意吃海鮮,更偏愛名貴海鮮。海鮮中的珍品像魚翅和鮑魚,在一般飯局上是必備菜,退而求其次也喜歡吃點魚翅撈飯。港人吃講究新鮮,鮮的最高境界似乎就是生吃。一些海味生吃幾乎成了餐桌上的規則,如生吃蠔、象拔蚌等。香港年輕人的“哈日”派,還酷愛日本的生魚片,日本料理店前就常可見到長龍般等待吃魚生的隊伍。
港人愛吃雞,其中更喜歡吃活雞。街市上雞檔的生意總是很紅火。可是活雞也給香港帶來了很大煩惱,幾次禽流感的爆發就讓港人惶惶不安。爲此,還曾引發是否取消銷售活雞,改吃冰鮮雞的爭論。香港冰鮮雞每天只能賣出幾千只,而活雞每天上市量爲十多萬只,春節期間每日上市量近40萬只,如此可見香港市民喜愛新鮮美食的程度。
港人吃飯多肉少菜,尤其是常在外用膳的人,容易有這種趨向。在外工作的港人,午餐甚至晚餐都喜歡到附近的茶餐廳,簡單地吃些粥粉面。而這些方便的大衆食品裏,通常不帶蔬菜,除非再另外點上一盤蔬菜。許多人都是匆匆一吃了事。
港人愛喝奶茶。商場中也有以大排檔、力頓等品牌的速溶奶茶出售,但味道會稍淡些。奶茶香潤滑口,即使遊人偶爾一嘗也會喜歡。
2.澳門飲食習俗
澳門的飲食民俗與香港若有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在澳門還有一些葡萄牙人,由於他們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因而他們的飲食習俗就免不了受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影響。在澳門的大街小巷,除了到處可見的粵菜酒家外,還能嘗到京菜、川菜、淮揚菜、法菜、葡菜等中外名貴菜餚,特別是經澳門人改良的“土生葡菜”,堪稱一絕。
葡萄牙統治澳門四百多年.在餐食方面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一般外地客人頭一次來澳門,澳門人必定會以澳門的品牌餐——葡國餐宴請客人。而所有吃過葡國餐的外地人,都能接受並喜歡吃。因爲澳門式葡國菜的煮法和材料是兼收並蓄了葡萄牙、印度、馬來西亞及中國粵菜的烹飪技術,對原來的葡國菜經過改良,取長補短.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菜式。像咖喱蟹、非洲雞、蒜蓉辣大蝦這幾道招牌菜,就能吃出中西合璧還外加點南洋風味的特色。
與內地城市相比較,澳門各類西式餐廳不少,其中名氣很響的位於葡京賭場內的法國餐廳,具有享譽世界的水準,廚藝蓋法國,由有“世紀名廚”之稱的羅布鬆先生任該餐廳主理,他精心制作的兩道一流大菜——白鬆露菌和黑鬆露菌。據說是法國飲食中享有最高榮譽的頂級菜餚,既完美保留食物原有的鮮味;又使各種味道和諧共存。而使該餐廳名聲大噪的另一個原因,是其酒庫中那上千款的藏酒。一走進法國餐廳,就見一個用24K金做骨架的具有恆溫及恆溼設施的玻璃酒櫃,裏面擺放着來自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家的各種名酒佳釀,亦包括多種收藏極品。如1945年出產的法國名酒,一瓶售價6萬元港幣;而一瓶1847年生產的法國甜酒,售價竟高達16萬元港幣!整個餐廳無論其豪華程度,還是消費檔次,均顯現出是一個專供上流社會人士聚餐的地方。
飲食文化最能明白無誤地映襯出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形態,展現出中西交融多彩的地域特色,反映出澳門人豐富的人生追求。
3.臺灣飲食習俗
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爲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內地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1)高山族飲食文化
高山族菜在臺灣流傳,有一千餘年歷史了。以大米爲主食。日常飲食簡單,而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的酒菜宴請客人。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藥燉煮動物性食品提神補身。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菜餚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街頭巷尾有各種各樣的點心攤,多是鄉土飯菜,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
食料多取自本島所產的動植物,技法有蒸、烤、煮、醃、拌等。口味偏好酸、香、肥、糯,飲食帶有熱帶風情。名菜有三元及第、芥菜長年、香烤墨魚、蘿卜纓菜、幹貝烘蛋、芋頭肉羹、南瓜湯、發家雞、蒜蔓熬魚、黃筍豬腳、金玉滿堂、土豆燒肉等。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比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等爲主食。
(2)閩客飲食文化
這是臺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是從大陸的福建與廣東飲食文化發展而來,成爲今天的“臺灣菜”,其主要特色是強調海鮮。閩客飲食文化中,餐廳酒店多設佛完,以求保佑發財。另外,與福建、廣東一樣,臺灣具有濃厚的飲茶文化,喜歡衝飲壺茶,講究茶具的精美和衝泡方法,特別流行“功夫茶”。在歷史上,臺灣還生產過供春、秋圃、潘壺等幾種質堅耐熱、外觀雅致的紫砂名壺。如今,臺灣茶文化也有了新的發展。
(3)宗教信仰的飲食文化
臺灣宗教信仰流行,在祭祀祖先時,十分重視供品的食品內容。如生的用來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現今的臺灣,也十分流行吃素。
(4)食補文化
臺灣與大陸南方一樣,飲食非常講究食補。現在可以說是一種健康飲食文化。在臺灣,養生防老、“陰陽互補”、“五行調和”等觀念深厚。目前臺灣食物養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機飲食、斷食療法及傳統中醫食療。臺灣民間常有以“四神湯”(淮山、芡實、蓮子與茯苓)作滋補飲料,是著名的滋補小吃。民間食補習俗中最獨特的是所謂的“半年補”,即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一,家家戶戶用米粉搓丸子,吃後可除炎夏百病。另外,臺灣還有“補冬”或“養冬”習俗,即立冬日進補。
(5)特殊風味的飲食文化
臺灣特殊風味的飲食文化可以說包羅萬象,結合了臺灣本地與大陸各地的風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廟口的天婦羅、彰化的肉圓、嘉義的雞肉飯、新竹的貢丸、臺南的擔仔面、士林的大餅包小餅等。
擔仔面又有人叫“肉臊面”,肉臊其實是滷肉的一種,現在成爲臺灣南部的一種經典小吃。臺灣的滷味特別是滷肉,是揚名海外的,肉臊就是以純瘦肉做成的滷肉,用較甜的滷汁滷過,再切丁,加上新鮮蒜瓣一起炒,非常的香。炒好以後加入面中,就是擔仔面了。值得注意的是,擔仔面的面又不是一般的面條,而是一種叫做“油面”的面條,這種圓身的面條口感爽滑彈牙,相互不粘連,很能與肉臊的口感相搭配。
臺灣菜不加糖、鹽。臺灣人吃的甜味、鹹味都來自不同的調料,用帶有甜、鹹味的食材來代替糖和鹽,達到調味作用。比如糖醋排骨,它的甜味就來自蘋果和菠蘿。鱔鮮臺菜館用的是傳統的做法,首先將蘋果和菠蘿切塊,熬制4個小時,再加入番茄沙司、臺灣白醋,做成酸甜醬汁,再用於排骨的制作。這種醬汁帶有濃濃的蘋果(蘋果食品)和菠蘿清香,入口酸甜開胃,與平常加入了砂糖的酸甜醬口感完全不同。
臺灣著名的滷肉,滷汁鹹香可口,不同的做法完全有不同的口感,但是有一個基本標準:都不能加鹽。包括滷肉在內,幾乎所有傳統臺灣菜的鹹味都是用醬油調出的,所以很多臺灣菜的味道較重,而且色澤比較深。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