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芥疙瘩

菜歌說:“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裏頭種白菜。”因此每年一到伏天裏,老家人都冒着酷暑種白蘿卜了。

那時候,老家人每年種的最多的就是白蘿卜了,因爲白蘿卜產量高,基本上是冬春季蔬菜的主力軍!

小時候在老家,種芥疙瘩不多,理由一是是產量低,芥疙瘩比紅薯的產量低多了。二是芥疙瘩相對於白蘿卜絲好吃,好吃就浪費,浪費就是犯罪!就拿父親也要在開的小片荒地上種上些,秋收後醃鹹菜。

小時候,白蘿卜除了炒着吃外,可以制作鹹蘿卜絲兒:把蘿卜洗淨鍤絲兒,揉鹽量達到飽和,曬到半幹,然後上籠蒸。蒸熟後曬幹收藏。吃的時候,開水一泡,水倒掉,就可以吃了。

那時候,在整個春天缺菜的日子裏,就是吃開水泡蘿卜絲兒。這期間,偶爾吃一回父親醃的芥菜疙瘩,那簡直就是美味佳餚!

鹹菜是小菜,卻是過去生活中的主角。那時的鹹菜名符其實,鹹!超鹹!一是爲了下飯,二是爲了節省。凡是從五六十年代走過來的人,都有過以鹹菜作爲主菜的日子。

鹹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一種最廉價,因而最普及的叫芥菜疙瘩。用鹽直接醃制的,叫水疙瘩;加點兒醬油醃制的,叫醬疙瘩。不管水疙瘩還是醬疙瘩,都可以直接吃,還可以切絲切片吃,更講究一些的,還可以炒着吃,炒時放入蔥絲、蒜瓣、辣椒,在貧困時期已算是美味了,這只有在各級各類機關廠礦單位的職工食堂才能吃到。

芥疙瘩是個大家族,有好多種,有葉用的,還有根用的。葉用的最有名的過去是雪裏蕻;根用的最有名的就是“涪陵榨菜”了。

現在生活好了,吃啥都是品味兒,鹹菜也就不鹹了。鹹菜不鹹了,日子也就淡了許多。過去窮日子裏一天勞作下來,飢腸轆轆地拿起剛剛出鍋的蜀黍面、紅薯面饃,掰開夾上一片兒鹹菜,深深地咬上一口,那滋味美極了!妙極了!

昔日的鹹菜疙瘩,是食物下咽的催化劑,今天的芥菜絲兒,是油膩食物中的特殊調味品!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