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食界· 蠶豆飄香

陽春三月,綠瑩瑩的蠶豆悄悄出現在了廣州的菜市場上。來自省外、包裹着厚厚豆莢的它們,雖然需要“跋山涉水”,但有了如今便捷的交通助力,抵達餐桌時,也依然鮮嫩無比。

蠶豆因“豆莢狀如老蠶”而得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別稱,比如胡豆,佛豆,羅漢豆,魯迅在小說《社戲》中提到的“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中的羅漢豆就是蠶豆。

蠶豆易種、易生,埋在土裏,不久就生根發芽,破土而出,幼苗在陽光雨露下默默成長。過些時日,蠶豆花開,花瓣像蝴蝶的翅膀一樣展開,其邊緣呈圓滑的曲線,性感動人。白色花朵中間鑲嵌紫斑,就像在米白色的小塊碎布上,用墨筆隨意點上了一個深色的苔點,雖然平常本色,卻也獨具風姿,有着一種恬靜的美,清代文人畫家汪士慎就曾形容它“田間野粉無人愛,不逐東風雜衆香”。而它的花兒正是有一種淡淡的清香,花謝了,清香還在,那香氣還會浸到豆莢包裹的一粒粒蠶豆裏,沁人心脾。

成熟的蠶豆是橢長型兩頭尖,青綠的殼面上附着輕霜似的絨毛,形狀類似於一葉小舟。從小就聽長輩說:“蠶豆易老,嘗鮮趁早。”新鮮的蠶豆總是讓人倍加珍惜,因爲蠶豆有着一張“善變的面孔”,一天一個樣,怎麼判斷呢?剝開蠶豆的殼,如果豆子頂端像指甲一樣的月牙形——也有人管這可愛的小東西叫“眉毛”,眉毛呈淺綠色,說明蠶豆很嫩,要趕緊嘗鮮,只要稍微晚幾天,綠色的“眉毛”會慢慢縮回去,先是扁平,然後凹進去,顏色從綠色漸漸變黑,成了黑“眉毛”。如果已經變黑,就說明蠶豆老了。

又鮮又嫩的蠶豆入口酥軟,沙中帶糯,吃起來春色一片,不管是做清炒蠶豆、蠶豆燒筍絲湯,還是燜蠶豆飯都會是滿口清香。最簡單的做法是用新鮮煉制的蔥油爆香後,放點鹽調味,不用其他調料,既保留了鮮甜粉糯,又增添了濃鬱蔥香,也可以隨意搭配春天的小菜一起來炒着吃,都是讓人着迷的好味道。清朝美食家袁枚就在其《隨園食單》裏說:“新蠶豆之嫩者,以腔芥菜炒之,甚妙。隨採隨食方佳。”南宋詩人楊萬裏更是認爲蠶豆比梅子還好吃,並用“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的詩句來誘人品嘗蠶豆。

四季一輪,新鮮的蠶豆一年只有此時節,錯過了就得待明年,若是遇見它,可別辜負了這番如期而至的春日美味。

(李巧蓉)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