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點個素菜
菜單上的香菇油菜被端上餐桌
北方人在南方人詫異的眼神中下筷
這不是瓢兒白嘛!川妹子馬上就要“勞資蜀道山”。
這明明是上海青,江浙人十分篤定。
嗯對,我們本地叫“矮腳青”,上海人點頭附和。
啊?這是小白菜啊!廣東人急忙否定。
以上場景,若是在網絡、信息傳播不是特別發達的年代,一旦餐桌上一幫南北交融熱愛生活的人聚在一起,大多都會發生。
彼時,關於小油菜(我是北方人)到底是啥的辯論,不同於豆腐腦的甜鹹之爭,只爲堅守牙牙學語時就已牢記於心的名字。
近幾年,在媒體人一遍遍的科普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其實就是一種菜,辯論場景已然少見。
不過我們仍會在網絡上發現一些朋友在科普“上海青和小油菜的區別”,“瓢兒白可不是小油菜”、“小白菜不等於上海青”等相關內容。
也就是說至今還是有人覺得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不是一種蔬菜,並且通過展示它們之間確實存在的“不一樣”來證實“不是一種”的觀點。
越來越多的人說“是一種菜”,但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又確實“不一樣”,於是很多朋友再度迷惑想要探個究竟,求個所以然。
其實“是一種”和“不一樣”同時存在並不矛盾,爲徹底解決疑問,今天給大家講講“是一種”,說說“不一樣”。
植物分類學上是一種菜
要妥善解決疑問,我們首先要了解物種、亞種、變種和品種四個概念。
以上關於物種、亞種、變種、品種的定義,雖不能完美詮釋表達實際問題(因動植物分類不少地方本身就存在爭議),但物種、亞種、變種和品種的區別還是表達的較爲清楚。
從概念上看,我們可以發現,物種和亞種可視爲平行關系,之下是變種,然後才是品種,品種和物種、亞種、變種之間存在從屬關系,同一物種、亞種、變種可能有諸多品種。
植物分類學上將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稱爲“青菜”(《植物志》),爲芸薹屬的一個植物種。
所以說它們“是一種”沒有問題,不過在我看來這樣分還不夠細致,不能更近的表達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是一種”的關系。
可能說芸薹屬有的朋友並不了解,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很多蔬菜都來自這個屬,比如芥菜、白菜(結球白菜)、甘藍等,芸薹屬蔬菜可謂是蔬菜圈的半壁江山。
若按以上分類,在芸薹屬下,青菜和甘藍算是一個等級,但甘藍這一物種之下還有花椰菜、包菜、羽衣甘藍、抱子甘藍這些變種。
而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之間的關系比花椰菜、包菜、羽衣甘藍、抱子甘藍之間要更近。
事實上當前世界範圍內對芸薹屬植物的分類並不統一,其它分類方法可以把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在“種”這一層面分的更近。
學界在植物分類學上也有人把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稱爲“普通白菜”。
普通白菜是芸薹屬小白菜亞種植物下的一個植物變種,將它們稱爲普通白菜,更能表現關系之近(前人這種分類是爲了把關系更近“白菜類蔬菜”分出來,改天我專門聊一聊,你會發現其實很多菜都是白菜)。
品種、環境、種植等因素產生區別
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在植物分類學上是一種菜,毋庸置疑,但是比較之下確實又“不一樣”,這是爲何呢?
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一些農學知識了。
首先,作物的栽培品種不同可能導致外觀、口感、味道等植物表象特徵的不同(除了表象問題我們選育的品種還會有抗病能力、環境適用性等內象的不同,與文無關不詳說)。
不同栽培品種的情況下,通俗的講就可能出現“上海青比小油菜葉片大”、“瓢兒白比小油菜更嫩”、“小白菜比上海青清甜”等“不一樣”。
當然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之間之所以有是不是一種菜的爭議是因爲它們的表象差異很圍觀,而栽培品種差異大到可以讓你認不出來,比如紫色油菜、奶白菜、高杆白菜等等就不會有人說它們是“上海青”,但是植物分類學上它們還真是一種菜,這裏可以聯想紅富士和蛇果。
其次,即便是同一品種,生長環境和種植管理的不同,也會產生“不一樣”。
比如說,把上海青4號品種,種到蘇州,可能大致長得都一個樣,但是若種到甘肅,那可能就有區別了,這是生長環境導致的“不一樣”。
再比如說,上海有倆鄰居同種上海青4號,一個精心照料,肥水及時;另一個粗放管理,那最終收獲的蔬菜也有區別,這是種植管理導致的“不一樣”。
因此從這些角度來看,說上海青、小油菜、小白菜和瓢兒白不一樣並沒有錯。
本文我即說了“是一種”又講了“不一樣”,並不是要阻斷大家的爭議和討論,畢竟自然科學和農業本是發展的,也不是一家之言,並且爭議和討論有時候也是一種樂趣,也能促進自然科學和農業的發展。
原創不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