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說:民以食爲天。唐人雲:遊以食爲先。
前兩天,爲了補充居家抗疫期間的食品儲備,趁夜晚門前冷落車馬稀,溜進小區外的“果蔬好”超市大肆採購。竟意外邂逅了一大塊帶皮豬肉,沉甸甸的,才120塊,感覺遇上寶了,毫不猶豫地把它請回家。
深更半夜,自己躲在廚房處理這一大坨肉。把它分割成若幹小塊,塞進冰箱冷凍室後,看着案板上一堆白花花的肥膘發了愁。
扔了,可惜。疫情如羊拉屎,稀稀拉拉,連綿不絕,導致旅遊規劃業務不能持續開展從而收入銳減,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過日子得精打細算了。
夜深人靜,小時候的生活經歷突然涌上心頭:在那個短缺經濟時代,肥膘肉可是難得的稀罕物、好東西,可以熬豬油、煉油渣呀!
思路決定出路。想到了,就開始幹。雖然沒有用肥膘熬豬油的經驗,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唐人的行爲準則,就是邊幹邊學!萬事俱備,不是唐人的風格。
把大塊的肥膘再切分成指甲蓋大小,往鐵鍋裏倒上涼水,放入肥膘肉,大火燒開,把火擰小。逐漸的,水燒幹了,亮晶晶的油滲出來了。
隨着濃鬱的香氣衝出廚房,彌漫在整個房間,半鍋豬油熬成了。而那些雪白的肥膘,已經蛻變成一朵朵金黃的花朵,簇擁在一起,仿佛向我講述着早已逝去的家鄉油渣餅的美味傳奇。
平谷人烙餅,那是天下一絕。豬肉大蔥做餡的烙肉餅自是爲食客大快朵頤,只放油鹽、花椒面的手撕“白皮兒餅”也能令人食指大動、脣齒生香,而用出身卑微的油渣和白面烙成的油渣餅,卻更巧奪天工、香飄萬裏。
把油渣在木質案板上用厚背鋼刀細細切碎,拌上同樣細碎的平谷當地供銷社生產的豆豉,油渣餅的餡就做好了。
把醒好的面擀開,把油渣均勻地鋪到面上,卷起,團好,用手掌壓扁,用擀面杖擀成一指厚的圓餅。
把厚厚的鑄鐵鍋燒熱,把圓餅放到鍋上,用溫度、時間和耐心,來烙制一張完全不同於烙肉餅的奢華、白皮餅的樸素,卻有着撲鼻異香的極品油渣餅。
那是刻到骨子裏的媽媽的味道。
誰家吃了油渣餅,可是藏不住的祕密。因爲那家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身上都會帶着揮之不去的油渣奇香,真的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呀!
在峪口中學讀初中時,曾經有一個男同學偷偷地把一塊油渣餅藏到書包裏帶到了學校。
哪知紙裏包不住火,薄薄的自制布書包自然也擋不住油渣餅的香味。早自習剛開始一會兒,教室裏就已經彌漫着油渣餅親切而熟悉的味道了。
三個月不知肉味的同學們紛紛放下書,像饞嘴的小狗一樣用鼻子悄悄而貪婪地嗅着、吸着!
講臺上的老師終於按耐不住,佯裝生氣地說道,是誰帶了油渣餅?快去外邊吃了!話音未落,那個隔壁村的男生捏着油渣餅風一般地衝出教室。留下的,是同學們羨慕而善意的哄堂大笑,還有至今讓我流口水的油渣餅香味。
幾十年過去了。當吃肉已經成爲一種負擔,孩子們還會喜歡吃油渣餅嗎?
望着鍋裏那堆金黃的如花油渣,我的心裏五味雜陳。
感謝閱讀至此的你。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