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原創/盡色
溧陽扎肝,我也不知道吃過多少回,但印象最深的一回,是溧陽的偰(xiè)先生請我吃的。這一次,又吃到了另一種版本,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偰先生是溧陽的儒商,吃遍了世界各地,他請我吃的扎肝做過改良,雖是紅湯,卻清清淡淡的。那吸滿了滷汁的扎肝進到嘴裏,像是活了一樣,一邊拗來滑去,一邊還在爆漿……
這次在常州武進吃到的版本,刷新了我對扎肝的認知。
朋友告訴我,常州人喜歡“味長”的菜餚,而這家叫“本鄉本土”的店,以做地道本土菜知名。我的理解,所謂“味長”,一是食材新鮮,二是本身的鮮味足,大多是白汁的。
然而到了“本鄉本土”,大廚卻告訴我,常州人吃紅滷的菜餚,卻追求濃油赤醬,以這道扎肝爲例,顏色深到看不清食材。
看不清歸看不清,食材還是規規矩矩,一樣都不少,三葷夾兩素:最外層是捆扎用的豬小腸,裏面是油豆腐果,再裏面,是上好的五花肉,有五層以上,最裏面,是滷豬肝和筍幹或鮮筍片。
這巧妙的葷素搭配,不肥不膩,大有一只在手,天下我有的滿足感。
溧陽扎肝雖是溧陽三寶之一,2013年被評爲“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真正名揚天下,卻是因爲2014年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三集)。
我以爲,扎肝以前是溧陽當地的年菜,在生活富裕的今天,卻可以看做當季的時令菜。因爲,把筍幹換成鮮筍,立馬就能吃出春天的味道。
在常州的民間傳說裏,扎肝還有另外的綿長滋味。
一個版本說,扎肝體現了丈母娘對女婿的關愛:這樣肥美的一只扎肝,“抵得上一只小蹄髈”,特別是喝酒前吃一只,打了個非常厚實的底子。
還有一個版本說,扎肝諧音“扎官”,而且軋在外面的小腸,就像以前官老爺腰間的玉帶,是好兆頭;油豆腐,寓意“有頭有腦”……總之,有期盼飛黃騰達的意思。這也是爲什麼我標題說“不愁嫁”的原因,不僅旺夫,而且確實美味——要抓住男人,先抓住他的胃嘛。
扎肝的美味,我以爲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過癮。
扎肝加佐料滷制的過程,大約需要近2個小時,是以豬肝滷成老豬肝爲準的,要吃出醬香和沙感;而此時的五花肉油脂盡出,被油豆腐幹和筍片吸收,葷素之間達到了你中有我、你我不分的境界;豬小腸特殊的糯韌感,也在火力的催發下,活力盡顯。
整只扎肝口感豐滿,是簡直要鮮穿肚腸的節奏。
“本鄉本土”的做法更絕,使用三四種醬油調味,冰糖多得也出乎我意料,最終,居然甜得似有若無。
今天要說的第二道,也與扎肝一樣,是極富常州特色的鄉土菜:常州豆腐湯。
之所以標題說“姑娘學會了不愁嫁”,是因爲,這道湯比許多湯的出鏡率都要高,不僅酒席上要吃,常州人每天早晨也都離不開:不是在早茶店裏喝一碗,就是買上一杯塑料杯包裝的。這湯搭上麻團、油條,就是常州人千金不換的早茶習慣。
與大街上勾薄芡不同,“本鄉本土”總結出一套更美的做法。
這種做法據說是經過很多次試驗所得,最終,使用面粉加油,炒成稀糊狀。大廚篤定地說:“要比勾芡的,香上百倍!”
常州豆腐湯,確實是一個極爲獨特的存在。
從使用的食材、刀工看,有點類似於淮揚名菜文思豆腐(《調鼎集》上又稱之爲“什錦豆腐羹”),算是有着淮揚系的內核;然而,厚重的湯羹,幾乎就是糊糊了,又像極了北方人每天早上要吃的飠它湯,飠它湯是安徽、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徐州等地朋友的最愛。
所以,從這點說,學會了這道菜,天下盡收。
慢着,這道菜的獨特,還不僅於此。這湯裏還有一味食材,是別處沒有的,即便一小時車程內的鎮江也沒有,這就是豆炙餅。這碗一反淮揚菜軟嫩清醇風格的湯,因爲豆炙餅的“畫龍點睛”,多了一種脆香,令人眼前一亮。
豆炙餅是由一種叫“白雀梗”的白色豆子做成,因其腰中有一個斑點,恰如“雀眼”,故此得名。臺灣企業家王琰如先生在《常州特產豆炙餅》一文中說:“在平底鍋上‘篤’成一個小圓餅。”
這個“篤”字是動詞,鎮江人也這麼說,常州人也這麼說,頓覺一種同宗同文的親切感。
事實上,上世紀的1953年,鎮江專區轄鎮江市和丹徒、揚中、丹陽、江寧、句容、溧水、武進、溧陽、金壇、高淳這11個市縣;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爲常州專區,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回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
其間,武進、溧陽等地就像串門一樣進進出出,其血緣之深厚,不足外人道也。這體現在美食的認同感上,就像那句歌詞一樣:“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文圖原創
感謝轉發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