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打卡」迎澤面食,碗筷之間的人間至味

地處山西中部盆地的太原,歷來被視爲山西面食的核心地區。“天下面食數山西,面食之都在太原”,這是古太原的“面霸”寫照。

太原面食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口感,經過一雙雙巧手和細密的心思,將日常點亮,溫暖彼此。面食味道迥異,但幸福的滋味,卻何其相同。

宜居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共同孕育了這裏獨特的面食文化。擀面杖、面粉、面案……面食的一切由傳統而來,又討着當下老百姓的歡心。熱氣騰騰的一碗剔尖兒,倒一口老陳醋,五指大的碗內盛放的,不只是人們果腹的食物,更是一代代太原人的飲食文化。

在衆多擁有美味面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面食之鄉”“世界面食之根”的美譽。

這可不是亂說的!因爲單從品類上,山西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講到其他地方的面,可能有粗細寬扁之分,但在山西,面=剔尖、擦尖、揪片、灌腸、抿蝌蚪、魚魚、貓耳朵、栲栳栳……單單記錄在案的就有400多種!

全國其他地方的面都在吃面的調味、澆頭或湯底上,而山西面食真正把面條放在了C位。

一切你能想到的烹飪技法,一碗面裏全都能吃到:煎炒蒸、煮炸燜……

就連做面條的手藝,都能上升爲一門行爲藝術——抿、擦、壓、揣、搓等技法,精妙如同小說中的絕門武藝。

而只有親身到山西,見過師傅現場表演一場正宗的刀削面,才能懂古人詩中說的“彎弓閃閃千葉落,湯鍋滾滾百浪淘”,絕非誇張。

太原這座城的歷史浸染光陰,細碎的滲透在了迎澤區每一條巷陌間的美食裏。太原的面館,大多專精於某幾種面,隨便進一家店,都能擁有一次親切的點單:選好面底,再選具體做法、加料……

/太原面食店,“剔尖撥魚實且華”

太原面食店,60多年屹立長盛不衰,並且興旺如斯、賓客盈門,這在餐飲界不啻是一個傳奇。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中間圓、兩頭尖,筋軟爽口,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豆面更像一塊滑溜溜的果凍,吞下去時,哧溜一下,就落進喉嚨裏了!

吃到炒揪片時,香氣太迷人了!又薄又小巧的面片,入味明顯比整根面條更透徹,每一口都有肉香和焦香往天靈蓋竄,簡直上頭。

/老海子面食店,餅子配面,不飽不行

一碗面粉,無論做餅做面,都繞不開“踏實”二字,老海子面食店開店多年來,也正是如此,日復一日地蒸煮着迎澤味道。老人喜歡吃的玫瑰豆沙餅、蔥花餅、油旋,小孩飽腹的麻將餅、辮子餅,“面”在這裏以多種方式,慰藉着來往的行人。

澆肉面是柔與剛的碰撞。燉到軟爛的茄子肉醬,鋪在盤曲錯節的手擀面上。

拌開時,每個卷曲的凹凸紋路,都裹上了油光。再配個肉丸、配顆滷蛋,真是快樂!

/南海拉面,“閣嘮嘮”裏藏着的味道

擦尖、拉面、熗鍋面,配上地道的小涼菜和店鋪特色雞湯,是這家私房小店的“經典搭配”。裝修、餐具、食材、環境,各方面都能體現出老板對這家小鋪子的用心,用餐的食客大部分是慕名而來。如果想將“面”吃出品味,“南海拉面”值得一試。

高粱面做成的灌腸,配打滷不錯。搗碎後,每一塊都裹上滷湯,入口柔軟,嚼起來卻又脆又利落。

幹煎灌腸,寬油煎出脆皮,竟然變得外酥裏綿,好像成了糯米做的年糕一般。帶着直白的油脂香,香得筷子都停不下來。

/好竈頭餄烙面,熬夜黨的“碳水炸彈”

迎澤區24小時營業的面館有不少,桃園路上的這家老店“好竈頭餄烙面”,堪稱“大哥”,“魚頭泡面”的味道,成爲了這家店不斷翻臺的理由之一,“農家蕎面餄烙”“特制莜面”讓不少聲稱“不愛粗糧”的來客瘋狂打臉。

吃法最多驚喜的,是莜面栲栳栳。上鍋蒸完直接吃,本身柔滑勁道的質地,已經非常好吃了,還可以用筷子扯下幾卷,在炒過的西紅柿醬湯裏滾過一圈,味道清新又雅致。

它也可以畫風一變,和炸到脆硬的土豆片一起爆炒!兩種碳水+脂肪的組合拳,真的很難不好吃。

對於大部分山西人來說,就算是本地的面館,也不能真正代表山西。因爲最好吃的面,永遠都在自己家裏呀!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