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浙江面食天堂”,引得無數食客前來打卡,你都嘗過了嗎?「百縣千碗」

北緯30度,被認爲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地帶,浙東天臺山就在這條緯度上,佛宗道源修行聖地,天下山水奇觀匯聚一堂。不僅如此,天臺山的美食也是浙江的一朵“奇葩”,在好吃大米的南方,唯獨天臺擁有豐富的面食體系,被稱爲“浙江的面食天堂”。

餃餅筒

必嘗的天臺小吃

毫無疑問,在天臺所有小吃中,餃餅筒一定是站C位。在天臺,這是家家戶戶必做的美食,尤其是逢年過節更是隆重,它承載着的是天臺人的鄉愁。

餃餅筒,古稱“五虎擒羊”,顧名思義,就是將各種美味佳餚用紙樣薄的面皮包裹起來,所以它既可以是菜餚、也可以是主食。相傳,餃餅筒是活佛濟公創造的。濟公在國清寺看見寺裏剩菜很多,覺得很浪費,於是把這些剩菜包在一起,味道又香又脆,慢慢地,餃餅筒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餃餅筒最關鍵的制作工藝還在這張薄如紙張的面皮上,厚了口感不好,薄了容易露餡,因此這和面時度的把控非常重要了,也寓意了我們生活中的適度原則,張弛有度,適度才最好。拿一張攤好的餃餅筒皮,包裹上豬肉、豬肝、雞蛋、豆面及各種蔬菜,葷素搭配,既美味又健康。餃餅筒包好後要放在“鏊”上煎一煎,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黃色並油亮發光。咬一口,外酥裏嫩,鬆鬆脆脆,香味四溢。

近年來有店家推出“餃餅筒宴”,十幾種菜餚可供選擇,親朋好友圍桌而坐,根據自己的品味和愛好,自己動手包餃餅筒,這種傳統美食創新的吃法,寄託着天臺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祝願。

糊拉汰

天臺人的披薩餅

西方的餐桌上有披薩,天臺人的餐桌上有糊拉汰。這二者的做法可謂異曲同工,都是把菜料放在面粉上烤制而成。

糊拉汰,顧名思義就是把麥粉調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狀,用手把它放在鍋子裏拖拉成圓形的薄餅,撒上土豆絲、薺菜、豆芽、茄子、南瓜絲、雞蛋、菜幹、豆腐、青菜、豆豉、肉碎等等,餅薄如紙,鬆軟香脆,香味四溢,一次一個,用不到一分鍾就熟。制作方便,香脆可口,是天臺人的家常便飯之一。

麥餅

三只筷子的敬客美食

麥餅是天臺風味食品中和餃餅筒齊名的小吃,比餃餅筒的面皮稍厚一些,裏面可裹上肉餡或豆腐、洋芋、菜幹、薺菜等等,其中以肉圓麥餅最有名。肉圓麥餅是天臺人最敬客的面食,新女婿第一次上門就是用肉圓麥餅招待。

肉圓麥餅以麥粉和肉圓做成直徑約25釐米,厚約3毫米的圓薄餅,爲使肉圓鬆脆,放入荸薺、蔥花等。還有一種叫“雞子灌”的肉圓麥餅,是當麥餅燒至半熟,裏邊熱氣將麥餅上下兩層鼓凸起來時,拿筷子戳一個孔,再將打攪好的雞蛋灌進,待雞蛋流遍整個餡心,再烙至兩面發黃即可。

天臺人吃麥餅的方式很有特色,類似西餐吃法。要用三只筷子左右開弓,左手捏一只捺住麥餅,右手拿一雙夾住麥餅,撕下一塊,蘸上醬油、醋、辣醬等各種佐料一起吃,味道好極了。

扁食

一年到頭當飯吃的面點

天臺的扁食,有點像北方的餃子,南方的餛飩,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它比餃子精致,比餛飩豐滿,略帶扁形,很像耳朵,故而得名。扁食的餡不像水餃和餛飩非肉即菜,其多樣性非餃子餛飩可比,可選用豬肉幹、蘿卜、筍、豆腐幹、油泡、香菇、雞蛋等多種菜餚切成碎丁,配上調料,再用四方的粉皮包起來,用手指捏合,就成了扁食。可以燒湯吃,也可以蒸、烙、炸起來幹吃,尤其是烙炸的扁食,蘸上醬油、醋,下酒吃十分可口。

在天臺,扁食是一年吃到頭的家常美食,特別是春節,除夕夜裹好,正月初一當晚飯,這與北方守歲包餃子的風俗相近,而在正月十三掛燈,正月十八落燈,都得隆重的吃一頓扁食。

麻餈

刻在童年記憶裏的味道

天臺人對麻餈是有一種情懷的。它並不是隨時可吃到的美味,一般都是逢年過節或者家中有喜事了才會搗麻餈,對於天臺人而言,麻餈代表着的是團聚,是喜慶。

麻餈的制作過程中最熱鬧的是搗麻餈。剛蒸熟的糯米飯,倒在石臼內,一位壯實的村民將石錘高高地舉過頭頂,對準石臼內的面團,狠狠地錘下去,只聽“梆”的一聲,石錘的頭部嵌入滾燙的面團裏,接着稍稍提起搗錘,緊緊黏在錘頭上的面團也被扯了起來。這時,只見一雙手浸了冷水,飛快掐住錘頭,迅速向下一抹一扯,利索地把面團從錘頭上摘了下來,再雙手一按面團把面團翻個身,石錘又高高舉起,用力錘向面團如此重復。

把搗好的麻餈大面團放在面板上壓平,撒上一層鬆花粉,切成長條,再放鑊裏烙至兩面金黃,撒上芝麻,紅糖等餡料,卷起切成段,就可以吃了。麻餈的吃法很多種,可以蘸着紅糖一起吃,甜滋滋;或者放鍋裏烤,外焦裏嫩;或是與雞蛋一起炒,軟糯噴香。除了原汁原味的麻餈,還有青麻餈、烏麻餈,那是在搗的過程中加入了天然的艾草或者烏糯汁,色彩鮮明,煞是好看。但是一定記住了,不管哪種吃法,麻餈一定要趁熱吃,那才最美味。

水晶蛋糕

榮獲國際大獎的天臺糕點

2011年,有一道天臺的傳統小吃榮獲了香港美食博覽會金獎,它就是水晶蛋糕,又稱修緣蒸糕。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和濟公有關了。“修緣”,是濟公的俗家名字,這一道糕點以他的名字命名,不僅因爲這是濟公的更愛,更因爲他曾爲天臺水晶蛋糕揚名。

相傳,南宋太上皇趙構某日登臨杭州北高峯,遊歷靈隱禪寺,流連沿途美景,至林間小憩用膳,但荒野鄉間沒有提前備好御膳,御廚驚慌不已,就在此時,濟公從山中轉出,呵呵一笑,破扇一搖,遞上一包糕點。趙構吃後,但覺細膩鬆軟、餘香滿口,立馬要召見濟公,但此時他早已離開,只留下一句話在山中回響“此物只爲天臺有,皇上親嘗得幾回?”

修緣蒸糕將雞蛋打成泡沫狀,加入糯米粉和白糖,攪拌均勻後入屜蒸熟即可。修緣蒸糕制作技法,其泡打雞蛋環節和西式蛋糕的制作不謀而合,考驗的是制作者泡打雞蛋的功力和耐心;又以中國傳統烹飪方法蒸代替了烘焙,從而更好地保存了食物的原味與營養。以天臺山大量原生態的土雞蛋代替水,來制作點心,成就了飲食中的奢華之舉。香甜綿軟、軟糯適口、冷熱皆宜的獨特口感,讓它頻頻出現在天臺人家的大小宴席中,分享和傳遞美味。

青餃

健康養生的綠色大使

青餃是天臺傳統的特色小吃之一,歷史悠久。清明時節雨紛紛,古時天臺人在清明節採青做青餃,並在給祖先上墳時帶些青餃去,讓九泉下的先輩也嘗嘗鮮,以此寄託晚輩的哀思。而今,天臺人依然延續這一習俗,但青餃早已不限於清明時節才吃,成了一種健康養生的綠色美食。

青餃用料精良,工藝獨特,是名如其實的綠色大使,是健康養生的特色小吃,其綠色是因爲用新鮮的艾青洗淨煮熟搗爛,拌入糯米粉揉拌而成。餡料以肉、筍、豆腐幹、川豆、紅蘿卜、大頭菜等葷素菜切丁做陷,然後包入甜鹹兩種陷料,捏成餃子狀,用蒸籠蒸熟後便可實用。也可用豆沙加芝麻白糖拌和制成餅,稱“青餅”。青餃和青餅色香俱全,美味可口。

糕粘

隨時可以吃到的重陽糕

如果說青餃是清明時節流傳已久的食物,那麼糕粘就是重陽節天臺最重要的佳節小吃。糕粘,也有寫做“糕稔(ren)”,寓意美好,是慶賀稻谷豐登的糕點。

糕粘,看似用料簡單,但制作有點繁雜。先要挑選上好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米粉。磨好的米粉還要用粉篩篩過,去掉谷殼和米糠再加水,邊加邊搓,讓水分均勻滲透米粉裏,再放上飯甑(zeng)來蒸。飯甑又叫飯蒸,這是一種木板箍扎的古炊具,有口徑一米大的,也有僅碗口大的,常見的多是口徑一尺六、一尺八。飯甑透上來齊齊的熱氣了,糕粘也就蒸熟了。熱氣騰騰的糕粘特別好吃,軟糯香甜,回味無窮。

面腦面

天臺人熱情待客的象徵之作

面腦面是天臺小吃中最“熱情”的一道,滿滿當當的配菜裹挾着渾白剔透的面條,裝滿的都是天臺人家的熱情好客。

這是一道尋常小吃,走在天臺街上,隨處可見面腦面的招牌,但在從前卻不普通。以前由於經濟不發達,人們煮面的時候一般舍不得放很多的配料,經常都是清湯掛面,但當有重要客人來,主人爲了表達厚客之一,盡可能把家裏的蔬菜、肉類等好吃的佳餚都放進面裏,後來就發展成了面腦面。再後來,發展成婚禮上吃的面。重點是一定要滿!這碗面越滿,證明主人越熱情。

面腦面的面,一定要手工麥面,吃起來非常有嚼勁。配料更是豐富,黑木耳、香菇、豆腐皮、肉丸、胡蘿卜絲、青菜、冬筍等都可以匯聚一碗。特別要注意,制作肉丸時,肉剁碎後一定要加入蛋清攪拌。快火煮開,慢火煨軟,一碗帶着大自然氣息的面腦面才算加工完成。

水土育文化,飲食養黎民。品天臺山小吃,品的不僅僅是食物中的味道,更是天臺地域的文化和歷史。我們希望通過美食的方式,傳承天臺“山的硬氣,水的靈氣,人的和氣”,傳遞天臺山人聰慧包容、和合圓融的天臺精神。

美食店鋪推薦

店名:御清齋

地址:天臺縣天一街58號(民泰銀行後面)

電話:

店名:記憶小吃

地址:天臺遊客中心商業街B7棟

電話:

店名:濟仙家

地址:天臺縣新城廣場匯泉西街1號

電話: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