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母親做的“美食”
楊曉鵬
又是一年春草綠。每當看到田野裏綠油油的一片,或看到路旁溝邊的楊樹抽出了淡綠泛紅的葉子,我的口水就流出來了。這時,我總想起小時候母親做的“美食”。
小時候,每年“青黃不接”的春季,對許多人家來說是“難熬”的月份,我家也一樣。但對我們姐弟來說,是盼望已久的享受口福的黃金季節。用現在“時髦”的說法,可謂“美食”季節。
過了春節,氣溫剛剛回升,小草才探出頭,母親每天抓緊時間忙完地裏的活,就挎上籃子,翻嶺越溝,給我們“安排”生活。吃飯時就會端上香噴噴的蒸野蒿,或是辣中帶苦的蒜汁拌辣菜,或是苦中帶香的玉米面蒸黃黃苗,或是脆生生的生拌鬼圪枝。我們還吃過勾勾秧、面條菜、鐵掃帚、刺角芽……
對每種菜母親都會根據“菜”的特點,或涼拌,或蒸食,或做湯,再加上不同的作料,這樣花樣翻新,味道不同,讓我們吃得“意猶未盡”。拿薺菜來說吧,母親能做涼拌薺菜,還能包餃子,卷卷煎,烙菜盒,做清湯……一味薺菜,讓我們至今仍口留餘香,不能忘懷。我們不僅吃地上的“菜”,還吃長在樹上的“菜”。楊樹發芽了,母親就捋一些楊樹葉,淘淨煮熟,用清水漂一漂,然後做成涼拌菜,吃起來,一股清香,還有一點麻麻的苦味,非常的爽口。母親還能用這些楊樹葉包包子,也非常可口。我們還吃過蒸榆錢兒,蒸桐樹花,蒸構樹棒錘;燒過楊槐花;炒過香椿芽……各有風味,都讓我們吃得新鮮,吃不膩煩,吃得肚子撐起老高,吃得一臉幸福色,吃得一臉的紅潤。在當時的歲月裏,這是很難得的。
每當我們摟着肚子,打着飽嗝,總能看見母親滿臉的笑容。這笑容定格在這個季節,定格在我的腦海裏,讓我每年都去吃一吃這些菜。每當吃這些菜時,母親忙碌的身影,母親的笑容又出現在眼前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