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港:舌尖縱有千百味 情懷滿滿憶當年

泉州泉港,背山面海,地形多樣。追溯歷史的變遷,這是一片集中原文化、閩越文化、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爲一體的神奇土地,盛產各種農副產品、水產品及林業產品。泉港當地人民勤勞能幹,運用智慧巧妙地採用本土食材,烹制出一道道別具當地特色的經典小吃美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品鑑體驗。泉港小吃欄目,帶領讀者共同品嘗當地傳統小吃的同時,挖掘這一道道美味佳餚背後的文化歷史故事……

油炸芋丸

在泉港塗嶺一帶,逢年過節,宴席上總是少不了這道傳統特色小吃“油炸芋丸”。在金鍾潭農家樂,筆者親眼見證了這道當地特色小吃出爐的全過程。

在制作之前,要準備好芋頭、五花肉、鹹帶魚、生蔥、姜、蒜、地瓜粉等原材料。把芋頭(最好是檳榔芋)煮熟去皮切塊之後,將其與其他食材一同倒進石臼中搗碎,再加入過篩的細地瓜粉和調料,攪拌充分之後,靜置一段時間,讓各種配料味道相互滲透,然後扯成一塊塊小粉團,把它搓成硬幣大小的圓球形,再放入油鍋內炸熟。油炸的時候,需要用大火並嚴格控制好火候,同時要不斷用筷子進行翻動,以防止燒焦。

剛出鍋的油炸芋丸,乍看上去,有點類似魚皮花生,嘗起來味道十分美妙,外酥內軟,風味獨特。“油炸芋丸可以直接食用或煮湯面。在塗嶺這一帶,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一位村民表示,通常來說,油炸芋丸能保存的時間很長,可達數月之久。在塗嶺當地,筆者遇到了一位賣魚的商販,據了解,他已經賣了四十多年的帶魚。他所賣出的帶魚中,想必有不少被作爲油炸芋丸的原材料。他介紹,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塗嶺一帶海鮮較少。爲了能夠常年吃到海鮮,於是當地人想了各種辦法,譬如將其做成油炸芋丸,便是其中的妙招之一。同時因爲當時沒有保鮮設備,通過這種做法,可以長久保留食材,方便食用。油炸芋丸真正實現了山與海的結合。

沒有“蝦”的蝦丸

你吃過沒有蝦肉,甚至連蝦殼都沒有的蝦丸嗎?在泉港塗嶺一帶,的確就存在這麼一道神奇的本地特色小吃。雖然原材料裏明明沒有蝦,但做成之後,能夠嘗到蝦的味道。

事實上,塗嶺蝦丸的制作過程並不復雜。主要原料包括番薯粉(地瓜粉)、帶魚、五花肉、姜、蔥、蒜、豆腐等。制作時,首先需要將五花肉剁成肉泥,並與蔥姜蒜等佐料和番薯粉拌勻,隨即再將一整塊的豆腐兌水拌入,並放入石臼中反復捶打。捶打的時候,一定要用力均勻,這樣的話,才能使之更富有韌性和彈性。最後,再取一小塊的粉團,放在手掌中,握拳用力擠壓,使粉團從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空隙中擠出,並揉成丸子,放入沸水中煮熟撈起即可。新鮮出爐的蝦丸嘗起來風味獨特:油香和姜辣味完美融合,雖然沒有蝦,卻還是有一點類似於蝦的鮮味,十分Q嫩而富有彈性。如果覺得味道不夠的話,還可以蘸上適量的醋或醬油。

同時搗捶蝦丸很考驗一個人的忍耐力,由於加了姜、蔥等佐料,搗捶時辣味四散,直逼眼、鼻,嗆得讓人抹淚擦涕,一番折騰下來,讓你神魂顛倒,不知東西南北,也夠你記住一輩子。

爲什麼沒有蝦,卻叫“蝦丸”呢?金鍾潭農家樂老板出惠川介紹,其實這是這道小吃在當地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這道當地特色小吃,應該是誕生於物資匱乏的年代。把明明沒有‘蝦’的丸子叫作‘蝦丸’,不僅是一種精神寄託,同時也是那時候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番薯丸

番薯丸也稱“地瓜丸”,泉港當地不僅盛產地瓜,而且還時常能見到各式各樣、各種做法和味道的丸子小吃。因此,泉港當地人以地瓜爲原材料,做成這種叫“地瓜丸”的本土特色小吃,應該也算是在預料之中吧。

地瓜丸雖然叫作“丸”,但是個頭明顯要比油炸芋丸、蝦丸來得大,通常來說,大約有一個雞蛋般大小。制作地瓜丸時,需要準備的原材料包括地瓜、木薯粉、白糖、花生、芝麻等。首先,需要將地瓜去皮搗爛,並與木薯粉充分拌勻,並通過反復捶打,使之成爲長條團狀。隨即再從拌勻的團狀物中捏出一塊,將白糖、花生、芝麻等佐料包入其中。包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一定要把餡料都包嚴實了,否則在下鍋油炸的時候露餡可就麻煩了。最後一步,自然就是將這一粒粒雞蛋般大小的地瓜丸放入油中進行煎炸了。煎炸的時候,加入花生油的量一定要足夠,最好是能夠漫過鍋中所有的地瓜丸,將地瓜丸浸泡其中。這樣做的話,能使地瓜丸受熱均勻,膨脹得更美觀,屆時出鍋的地瓜丸,也將更酥脆可口。

“其實,地瓜丸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勝利果’。”出惠川介紹,“傳說抗戰時期,當地羣衆爲了支持抗戰,經常給駐扎此地的戰士們送去地瓜丸,當作點心。故美其名曰‘勝利果’。”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