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淳翔︱上海“孤島”時期的一份公共菜單

1935年5月,周瘦鵑在主持《申報》“春秋”副刊時,曾闢“小食譜”,概將投稿中與吃食相關的散文,收在此專欄名下。兩年以後的1937年8月初,日軍圖謀由海上進攻上海,爲防不測,《申報》縮小篇幅,副刊全部停辦。周氏每周一、二次的上海之行被迫中斷。8月13日,第二次淞滬會戰爆發,蘇州亦受波及,城內遭到日軍飛機轟炸。爲躲戰火,周瘦鵑舉家遷移,先在浙江南潯住了三個月,上海陷落後又北上至安徽黟縣南屏村。又過三個半月,局勢趨穩,上海申報館來函催他回滬,於是結束了歷時半年多的避難生活。

1940年代的周瘦鵑

1938年3月上旬,周氏一家抵滬,先暫住結拜兄弟張珍侯家裏,後遷居憶定盤路(今江蘇路)。因回來得稍遲,“春秋”副刊主編已爲人庖代,《申報》經理馬蔭良於心不忍,便讓該刊每周騰出兩天給老友,從此主編“兒童”和“衣食住行”周刊。

1938年10月10日,《申報》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復刊。三天之後的13日星期四,“衣食住行”周刊正式創刊。創刊號上周瘦鵑擬有一篇《開場白》(署名編者),相當於發刊詞,字裏行間浸透着其本人親歷半年逃難生涯的所思所感,言辭沉痛,尤其是文中兩首七絕中第一首後兩句“買山歸隱難如願,人海依然忍辱來”,讀來頗令人動容: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件,缺一不可;只爲人生少不了衣食住行,而天下從此多事了。

衣食住行,是世界最專制最殘酷的魔王,永永支配着人們的一生,一些兒不肯放鬆。人們爲了他生,爲了他死;爲了他出賣肉體,出賣靈魂;爲了他出賣堅定的意志,出賣高貴的人格。

小自個人,大至國際,誰不是直接或間接的爲了衣食住行,在那裏相猜相忌,相爭相殺。於是世界就變做了一個沒有情感沒有理智沒有法紀的世界,再也盼不到安定下來的一天。

即以編者個人而論,自認是個弱者,接物待人,一向步步退讓,決不願和人爭天奪地;就爲顧及本身以及一家十口的衣食住行,無論幹甚麼事,不得不委曲求全,把自己的嶙峋傲骨,漸漸地消磨盡了。清夜捫心,總覺得爲這萬惡的衣食住行,未免犧性太大;然而又有甚麼法子,可以擺脫他的魔掌呢?百無聊賴之餘,賦詩二絕,以鳴吾哀:“烽火連年衣食盡,攙槍遍地萬家哀。買山歸隱難如願,人海依然忍辱來。”“十丈軟紅居不易,茫茫四顧欲何之。明知媚骨非吾有,遁跡深山恨已遲。”

可是話要說回來了;在人與人之間,原不妨步步退讓,也不妨委曲求全。而在國與國之間,爲了爭全國的獨立生存,爲了爭全民的衣食住行起見,那就非勇往直前,努力奮鬥不可。

我們鑑於衣食住行的重要,有關於國計民生,因此有衣食住行周刊的發刊;願大家共同來討論,研究,改進。

1940年1月1日,一星期經濟菜單

自該周刊開闢的首日,即在版面的醒目位置發表“一星期經濟菜單”,署名華英女士。此人身世未明,難以考實。1940年9月9日,她曾向讀者透露稱,“我的丈夫是一個薪水階級者,每月有二百元的收入,在這生活程度高昂的時期,要維持這八口之家,很不容易。”貌似吐露了實情。

爰將第一次的菜單,包括序言全文錄出,從中可窺見作者與編者的關系密切:

“衣食住行”周刊的編者先生來向我說:“每天爲人事所困,常常動腦筋,已苦惱得夠了;而每天早上,想今天買甚麼東西下飯,既須經濟,又要可口,想來想去,實在想不妥貼,覺得比做一篇文章,更來得困難;大概一般人都有同感吧。女士曾有十多年主婦的經驗,華先生常在背後稱贊您支配飲食,非常得當。因此在‘衣食住行’發刊之初,想請您擬一張一星期的經濟餐單以供讀者們的採擇,如蒙俞允,不勝感激之至。”我受命之下,不敢推卻,姑來妄擬一張,八口之家午晚二餐,兩葷兩素,以每樣兩碗爲度,要是自己上菜場採辦的話,六七角錢盡夠了。倘有人認爲仍不經濟,那麼無論一葷一素或一葷二素,請自己斟酌增減吧。

(星期一)薺菜炒肉絲紅燒小鯽魚川菜線粉湯邊尖炒菜心

(星期二)青椒炒肉片生煎小黃魚雪菜豆瓣沙香幹炒芹菜

(星期三)面拖蟹白蝦豆腐綠豆芽蓬蒿菜

(星期四)芹菜牛肉絲清燉鮮帶魚紅燒洋山薯金花菜

(星期五)油面筋嵌肉茭白炒蝦香幹炒刀豆雪菜豆腐

(星期六)淡魚幹燒肉蝦米蛋花湯油條黃豆芽蔥油蘿卜絲

(星期日)韭芽肉絲清燉刀魚烤毛豆炒芹菜

其行文顯然帶有上海方言俗語,某些措辭對於今人來說不甚規範。譬如“邊尖”應爲“扁尖”,即嫩筍幹。“洋山薯”應即馬鈴薯。“淡魚幹”,據說就是曬幹了的暴醃黃魚。又見到以“經濟”爲名的菜單中竟包涵刀魚這一美味珍饈,亦令人慨嘆時移世易之巨。

菜單刊行之初,立即收到了熱烈歡迎。1938年10月27日,華英女士寫道:“過去的兩星期,我借着一枝筆,替人家做管家婆,支配那一星期的飯菜,總算沒有白費心思,因爲我的親戚朋友們,已有好多人家在照着我的菜單,配辦他們每天的飯菜了。”更有甚者,近兩年後的1940年9月2日,“由編者先生轉來泗涇路協大實業公司楊性初先生的一封信”,對於本菜單大加贊美,說有多數主婦每逢星期一總要搶着看本刊,準備照着我的菜單配辦飯菜。並提出合作事宜,可有三種形式:“㊀純賣你的菜單配料(以蔬菜爲主)。㊁我們開爿經濟星期飯店(也可備大魚大肉)。㊂把前二項兼營。”華女士答以一來才疏學淺,沒有能力;二來身爲主婦,忙於家務,不由自主。便婉言謝絕了。

下面挑一些節令菜單,並與前言一齊錄出,或可通古今之變。如有十分值得一談的菜品及烹飪經驗、訣竅之類,也特意挑出,以饗同好。

1938年12月1日,介紹冬令佳餚紅燒羊肉的燒法,說是用紅棗、蘿卜同燉即可去羶味。下一周又從編者來信,推介其老友潁川先生處聽來的特色菜紅燒蝦子面筋:“只須普通的紅燒,加了醬油豬油便把蝦子和面筋一同下鍋燜熟,上口時覺得很爲腴美。”

再來看1939年春節前夕(2月16日)的經濟菜單:

光陰真像石火電光一般,過得飛快,一轉眼又是農歷的春節了。在這時期間,大家爲了牢不可破的習俗,少不得又要大吃大喝一番。所以這春節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大規模的季節,連我這菜單上的經濟招牌,也免不得要打破了。但是國難未紓,哀鴻遍地,大家仍應顧到經濟二字,可省的地方,還是節省一些;所以我本星期的菜單仍然顧到經濟,不過稍爲豐厚了些,而於星期六,星期日兩天,來一個什景菊花鍋,也算是點殺節景之意。至於菊花鍋中的成分,可以伸縮,普通如肉圓,蛋餃,魚片,肉片,膠菜,線粉等等,魚圓自制很不合算,可以買現成的來用。今年雞價奇費,二三斤的一頭,就要三塊多錢,可是春節似乎又少不了它,那麼常年買二頭,三頭的,就買了一頭來殺殺總算了。

(星期一)筍幹紅燒肉膠菜炒糟魚清炒塌棵菜醋溜銀絲芥

(星期二)菜花炒肉絲紅燒塘鯉魚雪菜黃豆芽海蜇蘿卜絲

(星期三)薺菜炒雞絲鹹肉豆腐湯豬油炒菜心麻醬拌水芹

(星期四)咖哩雞丁清燉鯽魚炒素十景紅燒蘿卜

(星期五)豆苗雜膾湯醋溜大黃魚豬肉炒二冬紅燒膠州菜

(星期六)什景菊花鍋香腸炒雞蛋蝦子炒面筋菠菜線粉湯

(星期日)菊花鍋炒雞雜炒菜心黃豆芽

1939年2月16日的一星期經濟菜單

膠菜指山東膠州產的大白菜。炒二冬,即冬筍片炒冬菰(菇)。而爲了要照顧“經濟”二字,她真是煞費苦心,然而春節期間,菜單裏竟不見大魚大肉登盤,多少還是讓人有些掃興的。

到了4月6日春初,介紹時鮮菜刀魚的做法:“春季魚類中以刀魚爲最鮮嫩,無論清燉紅燒都很可口,雖是細刺太多,但你只要當心一些;不會梗喉嚨的,要是因爲多刺而不吃,那未免太可惜了。鎮江和揚州菜館裏出名的刀魚面,也就是用刀魚做的,你們倘曾吃過,定然贊不絕口,說是其鮮無比,但他們早就把大刺小刺,全部除去,魚肉都在湯裏,連看都看不見,也可見它的細與嫩了。”今天刀魚實在難得,且聊備談資吧。

5月18日,說是鮮豬肉停止供應,且看她如何輾轉騰挪,想出變通之法:

這真是哪裏說起,豬肉本來是我這菜單的一樣基本葷菜,但是如今全市肉店爲了主持正義,已完全停業了。不但歡喜吃肉的人受了一個莫大打擊,就是本人這張菜單,也有苦於無從下筆之勞。也罷,鮮豬肉沒得吃,就多吃些鹹豬肉和牛肉吧。素菜方面,好在鮮蠶豆已漸漸可口起來,倒是一枝生力軍,價錢比初上市時已便宜得多,大約四五分錢已可買一斤,十口之家,三四斤豆也可敷衍早晚兩頓了。還有新上市的莧菜,也是素菜中一樣美味,雖然每斤要三角左右,但是買幾分錢放在黃魚羹裏,也可一快朵頤。黃魚羹的制法,是將黃魚燉熟出骨,將純魚肉和了莧菜、筍丁、豆瓣、香菌等一同白燒或紅燒,略加菱粉就成了。鰣魚雖是貴品,但是出兩角可買一小塊,只須筷下留情,也可以嘗嘗新哩。

(星期一)咖哩牛肉片莧菜黃魚羹蔥花鮮蠶豆清炒雞毛菜

(星期二)洋蔥牛肉絲糖醋煎帶魚竹筍拌萵苣雪菜燒豆腐

(星期三)番茄牛肉湯紅燒烏賊魚紅燒卷心菜蔥油蘿卜絲

(星期四)鹹肉豆腐湯青豆炒蝦仁雪菜黃豆芽幹絲蓬蒿菜

(星期五)火腿炒蛋紅燒鯽魚蝦子面筋清炒芥菜

(星期六)幹切鹹肉清蒸鰣魚菠菜豆腐炒綠豆牙

(星期日)燉鰍魚荷包蛋鮮蠶豆拌芹菜

下一周談及水族的價位,可供有心人估算大致的比值:“一角錢可買大黃魚一尾,一角錢可買烏賊魚五只,兩角錢可買鳳尾魚一斤,四角錢可買鰣魚一斤”。

6月16日,入夏,雞肉價昂,女士推薦去較大的小菜場買一只雞腿,一些生菜,回來切成絲,“把雞絲炻一炻,生菜泡一泡,再加醬油與麻醬拌和,味兒是挺好的”。是爲雞絲拌生菜。其中炻字或作烚,古作煠,指利用大量沸水將肉質較韌的食物在爐火上炊軟炊熟的加工方法。

7月13日,介紹夏季名菜鮮荷葉粉蒸肉:“將豬肉切成薄塊,在上好醬油中多浸一會,然後蘸了糯米粉,用鮮荷葉切成方形,一一包裹起來,隔水蒸熟,吃起來清香可口,也不覺得肉的油膩”。

7月20日,前言是一則臭豆腐幹簡論,堪稱美食隨筆中的雋品,忍不住抄錄於下:

到了夏天,似乎應當多吃些香的東西,才覺得合於衛生,說也奇怪,有許多人卻偏喜吃臭的東西,最出鋒頭的,要算是臭豆腐幹了。每到傍晚的時光,街頭巷口,臭豆腐幹的擔子,絡繹不絕,買的人也趨之若鶩,兩塊油氽的臭豆腐幹,蘸些辣油辣醬,吃兩碗茶淘飯下去,其味無窮。這臭豆腐幹,不但小戶人家愛吃,連洋房裏老爺太太少爺奶奶以及摩登小姐之流,也大半愛吃。據說吾國駐法大使顧維鈞氏也愛吃臭豆腐幹,就足見它倒也是食譜中的俊物了。筆者一家老小也都愛吃此物,最初大孩子絕對不吃,說是有害衛生,不料近來也和姊妹同化,見了臭豆腐幹,也要嘗嘗了。我們並不常吃擔子上的油氽臭豆腐幹,而買了生的來,自己氽來吃,除了生油、醬油、麻油、毛豆、筍末之外,再多加些糖,吃時的確可口。此外更在油氽之後,和着香菌、木耳、毛豆、邊尖等一同紅燒,那就更覺入味了。

看來那時候就已經有臭豆腐不衛生的說法了。油氽,即油炸、油煎的意思。而自己油炸,則可以避免攝入變質油脂。

8月盛夏,介紹多種冬瓜的制法,如冬瓜盅:“買小冬瓜一個,去皮切去上部一小半,而以下面的大半只應用,把所有的瓤全部挖去,然後將火腿丁、肉丁、香菌、邊尖、筍衣,和以鹽、料酒少許一並放進去,倘再放些雞雜鴨雜在內,那是更好。這一切手續做好之後,再把鮮荷葉一張(上海不易得鮮荷葉,可向藥店購買),蓋在上面,然後隔水清燉,燉到冬瓜酥透爲止,吃起來十分鮮美,並且略帶荷葉的清香,而湯汁之清雋,更不用說了”。

進入9月,一連幾周討論如何燒蟹,諸如面拖蟹、青菜紅燒蟹,肉絲炒蟹粉,還有蟹粉燒豆腐,後者煮法簡單,不過要趁熱吃,一冷就差得遠,會帶着蟹的腥味。

11月6日,天氣漸冷,介紹一樣特別厚味的菜黃豆紅燜豬腳:豬腳洗淨,“多加些糖和醬油(用冰糖更好),合着黃豆,放在鍋子裏,用文火盡着燜,燜了這麼三四小時,豬腳一定可以酥了。”若想講究一些,可以放些生慄子和生白果,更耐咀嚼。燜熟之後,“那湯汁又甜又膩,十分可口”。

12月4日,入冬了,女士提倡藥補不如食補,“多吃維太命和滋養料豐富的肉類和菜蔬,譬如紅燒羊肉和羊羔,番茄牛肉湯和洋蔥炒牛肉絲,黃豆燜豬肉和菜心獅子頭,湖蔥燒豆腐菠菜豆腐湯油氽花生等”。

再來看看1940年1月1日元旦的菜單:

讀者們吃了一年的經濟菜,嘴裏一定吃得很淡了;今天是民國二十九年元旦,應當吃得好一些,也算是苦中作樂,表示慶祝之意。所以我在今天規定兩葷兩素之外,主張再添四個碟子,和一個暖鍋,請大家暫時忘了來日大難,來快快樂樂地吃一頓吧。那四個碟子,是鬆花皮蛋,蝦米拌膠菜(加糖醋,愛辣的可加些辣油),油雞與醬鴨這兩樣可買現成的。那暖鍋本是十景性質,無論葷菜素菜,都可放進去,魚片啊,蛋餃啊,肉圓啊,豬腳啊,線粉啊,膠菜啊,請各憑自己的胃口和經濟力,隨意增減好了。但是菠菜必不可少,隨燙隨吃,蘸些醋和醬油同吃,別有風味。

(星期一)菜心獅子頭炊糟青魚片紅燒素十景蝦子炒面筋

(星期二)紅燒羊肉片糖醋煎帶魚清炒塌棵菜香菌燒豆腐

(星期三)洋蔥牛肉絲小蝦炒百葉紅燒蘿卜片雪菜黃豆芽

(星期四)膠菜肉絲湯粉皮鰱魚頭湖蔥燒豆腐紅燒卷心菜

(星期五)咖哩牛肉片蔥烤小鯽魚青菜炒線粉粉皮京冬菜

(星期六)醃肉豆腐湯清燉小鯿魚紅燒筍幹絲蔥油蘿卜絲

(星期日)乳腐肉煎黃魚綠豆芽炒芹菜

1940年1月1日,一星期經濟菜單

葷素搭配妥帖,算是中規中矩吧。

轉眼又到1940年春節期間(2月12日,年初五):

春節菜餚中,有一樣東西佔着很重要的地位,要算是線粉了。在平時所買的線粉,總是浸在水中的,而到了農歷年終,就有線粉幹出現於市上,大概大家小戶,沒有一家不備線粉幹的吧;因爲年餚中少不了一個火鍋,而火鍋中可就少不了線粉。說起線粉的代價,在戰前不過二角錢一斤,而現在卻已漲到一元有零,真是漲得嚇人,只爲火鍋中少不了他,所以大家也不得不忍痛吃一吃了。線粉的本身,毫無滋味,全靠鮮湯來幫他的忙,除了下在火鍋裏之外,和別的葷菜似乎不大合得來,在素菜中,這麼可和雪菜菠菜或青菜同炒,或者在熟油中氽黃之後,與面筋豆腐幹一同紅燒,此外就沒有新花樣了。線粉幹以白色者爲上,黃色的一經煮過,就爛糟糟的,不大適口。

(星期一)葷十景火鍋雪菜小黃魚糖醋拌膠菜清炒塌棵菜

(星期二)紅燒糟扣肉蛤蜊鯽魚湯青菜炒線粉油條炒筍幹

(星期三)韭芽炒肉絲紅燒小鱖魚花菰炒冬筍海蜇蘿卜絲

(星期四)咖哩牛肉片清蒸小鯿魚油條炒青菜蝦子炒面筋

(星期五)菜心獅子頭蝦仁炒雞蛋紅燒卷心菜雪菜綠豆芽

(星期六)洋蔥牛肉絲糖醋煎帶魚筍片炒薺菜菠菜線粉湯

(星期日)燒羊肉煮黃魚素十景黃豆芽

5月13日,嘆起苦經:“今日之下,哪裏還有便宜的東西”,“碰到了這種難關,真覺棘手,也只得我盡我心,專揀比較便宜些的東西買”,譬如烏賊,做法是買夾心肉切絲,和烏賊一同炒炒。“要是仍嫌不經濟,那麼不用豬肉絲而以雪菜爲代”。寫盡寒酸之氣。

6月10日那天是端午節,前言中因菜價偏貴,順帶說及鍾馗,言辭很是幽默:

今天是農歷五月五日習俗相沿的端午節,又是個吃的節日。俗語說得好:“買條黃魚過端午。”所以端午節吃黃魚,也是少不了的。本來黃魚的價格,比較的還算便宜;可是前兩天因爲已在節邊,魚販居奇,已擡了價,今天當然更要貴一些。可是因爲節上少不了它,也不得不忍痛吃一吃了。人口多的人家,買了一尾大黃魚來,切成二段,多加些鹹菜,早一碗,夜一碗,已可敷衍過去。要講究一些,那麼用醋溜糟溜兩種做法,較爲入味。要再講究一些,那麼出骨做魚羹,加火腿丁,竹筍丁,香菌片,莧菜,吃的時候,略灑些胡椒末,自然可口。愛吃湯的,來一個火腿黃魚片湯,是多麼的鮮味啊。至於其他葷素菜,節上無一不貴;然而又不能不吃。世上倘是真有鍾進士,我倒願意看他吃小鬼呢。

(星期一)刀豆炒肉絲糟溜黃魚片紅燒卷心菜雪菜綠豆芽

(星期二)洋蔥牛肉絲糖醋鳳尾魚豆腐蓬蒿菜筍衣線粉湯

(星期三)菱白炒肉片清燉鮮鮝魚蝦子炒面筋幹絲炒莧菜

(星期四)芹菜牛肉絲百葉紅燒蝦菠菜燒豆腐油條黃豆芽

(星期五)醃肉冬瓜湯紅燜烏賊片線粉小白菜香椿拌豆腐

(星期六)番薯牛肉湯莧菜黃魚羹粉皮京冬菜蔥油蘿卜絲

(星期日)咖哩肉煎帶魚素十景炒蓊菜

自8月7日起,“衣食住行”周刊改在每星期一刊發,“一星期經濟菜單”亦順延。故前述本年度9月2日讀者楊性初來信,會說主婦們搶着看每星期一的這份菜單。

9月16日,中秋節:

今天是農歷中秋節,有錢的人家,少不得要開筵賞月,五十元一百元的酒席,盡管大喝大嚼,滿不在乎;但我們經濟人家,雖逢佳節,也依舊要在經濟上打算一下,所以我照例仍配兩葷兩素的菜。兩色葷菜,一是青菜燜肉圓,一是魚圓線粉湯,肉圓、魚圓,便是象徵今夜的明月,取其團圓之意。近來青菜已有大棵應市,雖未經霜,菜心已略帶甜味,和肉圓一同紅燜,更覺腴美可口。魚圓自制,雖略覺麻煩,但看在佳節分上,也不妨麻煩一下。買白魚一尾,將魚肉刮下,用刀背剁細,加細鹽與冷開水拌和,做成圓子,下在溫開水中,然後與線粉一同燒熟。倘在剁魚肉的時候,再將荸薺切成小丁子加入,吃時更耐咀嚼。湯用白湯,略加鹽和味精,以取鮮味。

(星期一)青菜燜肉圓魚圓線粉湯毛豆煠芋艿紅燒素十景

(星期二)黃豆芽牛肉糖醋溜黃魚幹絲炒莧菜紫菜豆腐花

(星期三)薺菜炒肉絲清炊蛤蜊湯蔥花煎芋艿紅燒冬瓜片

(星期四)番茄牛肉湯鹹鯗煎豆腐甜醬炒扁豆雪菜豆瓣沙

(星期五)肉末燒豆腐百葉炒小蝦清炒蠶豆苗面筋燒絲瓜

(星期六)洋蔥牛肉絲蝦米紫菜湯幹絲金花菜海蜇蘿卜絲

(星期日)肉燉蛋面拖蟹炒青菜綠豆芽

爲了使讀者試着精打細算,自制魚圓,作者耐着性子解釋了半天,誠可謂苦口婆心了。菜單中,煠爲冷僻字,意思是將食物放入油或水中,待沸而出。故陽澄湖大閘蟹,應寫成大煠蟹才對。

10月7日那天,女士借回答讀者來信提問,揭示“烹飪之道”,“不外煎炒燒燉煠炊拌七種,調味必須適中,不要太淡,太鹹,太甜,太油膩”。

1941年1月13日,鑑於“這半年以來,米珠薪桂,百物飛漲,菜餚中無論葷的素的,也一樣一樣的升騰上去,哪一樣東西可以加得上經濟二字?”專欄名順勢改爲“一星期家常菜單”。

這年2月3日(年初八)的家常菜單:

春節是一年中一個大吃特吃的季節,吃過年夜飯,接連新年酒,除了自己家裏不算,還要到親戚朋友們家裏跑跑,到處總是大嚼,一陣子魚啊,肉啊,雞啊,鴨啊,吃得油膩膩的,這幾天連胃口也吃倒了。爲了調劑口味起見,我奉勸在這一星期間要多吃菜蔬等清淡的東西,好在這幾天菜蔬的價格也特別便宜,油菜塌窠菜,每斤只須五分,菜劍每把只須三分,不但便宜而已,要是多用些油煮熟之後,也酥糯可口,真的不可不吃。若是無飯不吃葷的人,覺得吃素吃不慣,那麼不妨將蝦仁和油菜同炒,將肉絲和菜劍同炒,也總算吃吃小葷了。此外清炒銀絲芥,糟滷黃豆芽,蝦米拌膠菜,醬麻油辣白菜,也是多吃油膩之後調劑口味的恩物。

(星期一)韭芽炒肉絲雪菜燉黃魚清炒塌窠菜蝦米拌膠菜

(星期二)菜劍炒肉絲蝦米蛋花湯清炒銀絲芥菠菜燒豆腐

(星期三)菜花炒肉片糖醋溜黃魚紅燒蘿卜片糟滷黃豆芽

(星期四)炒雞雜煎帶魚金花菜辣白菜

(星期五)芹菜牛肉絲蛤蜊鮑魚湯紅燒素十景幹絲綠豆芽

(星期六)番薯牛肉絲粉皮花鰱頭油菜炒線粉麻醬拌水芹

(星期日)洋蔥牛肉絲油菜炒蝦仁紅燒卷心菜海蜇蘿卜絲

這裏解釋了,春節期間應多吃清淡食物,看來之前是錯怪她了。所謂菜劍,參考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物產》裏的注釋,“一種烏菘,俗呼油菜,春擷其薹爲菜劍”,今作菜筧,意爲油菜在即將抽薹開花時的菜莖。

5月19日,特意提及鰣魚的兩種燒法,“不外清蒸和紅燒兩種”,其中以“清蒸爲腴美”,蒸時“最好還要加些火腿片,並用網油包裹”。頗有點舉重若輕的樣子。

她曾多次談及苜蓿(即金花菜,俗稱草頭)。9月1日談及苜蓿,稱新草頭上市,家裏已吃過兩次,一次是肉圓生煸,煸字寫成左火右乏,她解釋稱“這一個字是筆者杜造的,音邊,與砭字同”。另一次是做素的,“加了豆腐幹絲一同生煸,油要用得重,並須略加白酒”。

9月29日,又將屆中秋:

光陰過得太快,本星期日就是中秋節了。在富人們的家庭裏,當着明夜團圓之夜,一定要置酒高會,共慶團圓,而在普通的家庭裏,不免要吃得好一些,尤其少不了一樣芋艿煠毛豆,似乎沒有芋艿毛豆就不能算過中秋似的。這兩樣東西,都富於維他命,吃了既應節景,於身體上也不無裨益。芋艿不去皮,但必須煠透,毛豆不必去莢,但必須煠酥,煠時只須加些鹽在內,不用醬油。消化力強的人,不妨多吃一些,害胃病的還是以少吃爲妙。星期日菜單中的“芋煠豆”即是芋艿煠毛豆的簡稱。

(星期一)肉末燒豆腐蝦米蛋花湯紅燒卷心菜雪菜綠豆芽

(星期二)薯泥牛肉餅醋溜黃魚片甜醬炒扁豆素油豆腐湯

(星期三)茭白炒肉絲淸炊鯽魚湯青菜炒線粉蔥花豆瓣沙

(星期四)洋蔥牛肉絲鹹鮝燒豆腐生煸金花菜油條黃豆芽

(星期五)風肉蘿卜湯百葉紅燒蝦蝦子炒面筋絲瓜燒豆腐

(星期六)蟹粉獅子頭糖醋煎帶魚紅燒素十景麻醬拌蓬蒿

(星期日)慄子雞燒魚頭菠菜湯芋煠豆

1941年9月29日中秋

其中煸字,再次寫成左火右乏。又,金花菜俗稱草頭,這道菜即著名的生煸草頭。此前,她還介紹過一種“葷的做法”:“以與較肥的豬肉合在一起,最爲相宜;先將肉切成大塊子,入鍋紅燜,燜得爛了,然後將金花菜生炒,墊在肉底,肉油滲透了,吃起來很爲腴美。倘將豬肉和金花菜同燜,原無不可,不過色彩就差一些;所以最好豬肉自管紅燜,金花菜自管生炒,那麼紅綠相映,看在眼裏,也能增加你的食欲。”(刊《申報》1940.4.1)這裏假如將紅燜豬肉換成紅燒圈子,那就是一道草頭圈子啦,上海本幫菜裏的絕品。

11月3日,進入深秋,無腸公子出鋒頭。女士重彈與其花大價錢吃大煠蟹,不如買小蟹剝肉炒蟹粉的老調:“剝得一淺碗蟹粉再加些蛋花和韭芽等在內,就可以分作兩碗,供日夜餐之需了,所以我在經濟立場上提倡吃炒蟹粉,而不主張吃大煠蟹”。下一周,她繼續推薦蟹粉豆腐羹、蟹粉炒青菜、蟹粉炒線粉、蟹粉炒薺菜等菜品,誓將經濟節約進行到底。至次年11月1日,她態度不變,並推薦蟹粉炒蛋、蟹粉炒菜心、蟹粉面幾種做法,說這樣一來,總算“應了景,殺了飢”。種種方法,說到底體現了亂世中的平民百姓,又想吃好,又想吃飽的矛盾心理吧。

12月1日,提及“豬腸,又名圈子,老正興館的炒圈子,是頗有名的,愛吃肥腴的人,往往趨之若鶩”。女士提醒說,“必須洗得特別清淨才是”,並介紹“腸的做法,可紅燒,亦可白燉。紅燒的如要講究,可在圈子裏塞些糯米或肉末蝦仁之類;須燒得酥透,才覺入味。白燉須用糟滷,再加些鹹白菜冬筍片在內,吃起來津津有味,可說是下飯的妙品”。

最後,來看看1942年2月23日(年初九)的家常菜單:

春節照例是一個吃喝的季節,雖在這米珠薪桂期間,民不聊生,而得天獨厚經濟富裕的人家,依然是羊羔美酒,海味山珍,吃了年夜飯,再來財神酒,盡量的大吃大喝,這幾天也許吃得太油膩了吧。筆者借箸代籌,今天特來配幾式清鮮的菜,作爲春節的小小供獻:㊀綠豆芽麻醬拌雞絲;㊁韭芽肉絲滴醋拌蛋皮;㊂露香瓜滷蝦米燉雞蛋;㊃元蛤清蒸鯽魚湯;㊄鮮雪菜炒冬筍片;㊅邊尖木耳豆腐花;㊆糖醋拌膠州菜;㊇冬菰筍衣線粉湯,葷素各四色,吃葷吃素,悉聽尊便。

(星期一)肉絲拌蛋皮雪菜蒸黃魚筍衣線粉湯醋溜膠州菜

(星期二)洋蔥牛肉絲糖醋煎帶魚幹絲炒芹菜海蜇蘿卜絲

(星期三)肉圓燜青菜醬麻油蚶子薺菜炒筍片蝦子炒面筋

(星期四)白菜牛肉湯粉皮燒白魚青菜炒線粉油條黃豆芽

(星期五)醃肉豆腐湯蝦米燉雞蛋雪菜炒冬筍生煸金花菜

(星期六)銀芽拌雞絲元蛤鯽魚湯紅燒素十景麻醬拌水芹

(星期日)十景鍋糟青魚炒塌菜炒蘿卜

1942年2月23日年初九的家常菜單

8月9日,以回答讀者提問的形式,告知牛尾湯和鄉下人湯的制法:“上星期有一位讀者王平甫君來函問起牛尾湯和鄉下人湯的制法,這兩樣本來都是西餐中的名件,家常菜中是沒有的。然而要做來吃,也未嘗不可;牛尾湯先將牛尾切成小塊子,加以上好醬油,然後將切小的番茄一同下鍋煠酥;鄉下人湯,就是十景蔬菜湯的別名,可將卷心菜,紅蘿卜,生菜,番茄等物切成細條子,一並用醬油紅煠,倘要吃葷的,可以加些雞絲或牛肉絲在內,若要西洋風味,那就非加牛油不可,現在牛油不易得,還是省省吧。”

1942年11月15日,爲這一系列菜單實際上的最末篇。稱“大魚大肉都已貴得嚇人,青菜雖貴,到底還比較的便宜些”,進入深秋季節,青菜“無論做葷的做素的,都覺甘美”。倘要省去別的菜餚,那麼可以下面,或做菜飯,不過糖和油都不能省,“明天又得難爲你去軋些糖軋些油來了。唉!”此時上海淪陷已近一年,華英女士的“一星期家常菜單”也在唉聲嘆氣中結束了它的使命。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