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看到網絡上有一個討論:“說什麼話會被開除XX戶籍?”四川的網友說:“我們點鴛鴦鍋吧!”蘭州的網友說:“給我來碗蘭州拉面。”當地的其他網友們都哈哈大笑。
而一個上海網友的回答觸動了我:“炒一盤上海青。”在上海,“上海青”這個叫法最常得到的回答就是:“青菜麼就是青菜,還什麼上海青。”
那“上海青”的“上海”兩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背後藏着一份國貨崛起的歷史。
青菜其實很嬌嫩,不耐熱,也不是很耐凍,最主要的是,病蟲害太多。夏天的青菜根本長不大,只能長成細細小小的“雞毛菜”(很多上海人恐怕也不知道雞毛菜和青菜其實是一種菜)。
上海人最愛吃的青菜,是一種長得矮矮的品種,叫做矮腳青。這種品種極易受病蟲害侵襲,菜農們逐漸就不願意種了。
1983年3月5日的《新民晚報》上甚至這樣寫到:“矮箕青菜,一直以其品質上好稱譽國內,由於易受病毒病危害,產量逐年下減,到七十年代,上海市場已瀕臨絕跡。”
但市民的菜籃子,只許菜越來越多,哪兒能越來越少。於是,上海農科院園藝所的研究員姚文嶽帶着科研團隊出動,歷經整整八年時間,培育出了產能高、發病率低的“矮抗青”。
從此以後,上海農科院的姚文嶽、朱玉英,還有上海長徵種子公司的歸福江等人,陸續研發了各種耐熱、耐寒、葉大的、葉碧綠的等等不同類型的青菜,可以說把青菜的方方面面都給安排了。
其中,耐熱的夏冬青,選育自寶山發現的7605號青菜,也就是76年編號5號的品種。後來日本人研發的耐熱青菜“華王”,也是取材於7605號。
而隨着粵廚將中國菜帶向世界,上海青的名字也隨之擴散向了全世界。在國外,上海青被直譯爲“ShanghaiQing”、“ShanghaiGreen”或“ShanghaiBaby”,不管怎樣,都離不了“上海”二字。
所以有趣的是,就像蘭州人不願意叫牛大爲蘭州拉面,上海人也不喜歡叫青菜爲上海青,但上海青的名號,卻早已經傳遍了世界。
很多國家的青菜種子,都是來自上海農科院和上海長徵種子公司的科研成果。光國內,上海一年銷出的青菜種子就高達一百萬斤。是名副其實的國貨之光。
青菜是一種很平和的蔬菜,沒什麼味道,但上海人離不了。我已經從家裏每一個老人都口中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我三天不吃點青的就不舒服。”這個“青”,十有八九就是青菜。青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有降脂潤腸、解毒消腫的功效。
上海人吃青菜倒也沒有吃出什麼花,最家常的就是清炒。尤其是每年初霜一過,青菜中的澱粉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爲葡萄糖,就有了糯而甜的口感。因此初霜過後,市民們爭相購買“霜打青菜”。
飯店裏青菜常會作爲墊菜,單獨作爲一道菜的話,比較多見的是香菇菜心,濃油赤醬的香菇配上清爽的青菜,口味上形成互補。
菜心在上海有個可愛的外號叫“菜妹妹”,因爲最爲鮮嫩,霜打青菜的菜妹妹做的香菇菜心,真是菜桌上最佳的素菜。
青菜搭配冬天應季的冬筍,也是很棒的,用菜籽油或者豬油炒,只要放一點鹽,別的什麼都不需要。冬筍和霜打青菜都有一種“凝聚的鮮”,炒在一起鮮上加鮮。
到了夏天,雖然也可以吃青菜,不過上海人更多的還是吃點雞毛菜。雞毛菜除了清炒,最妙的做法是“燙”。
不管是雞湯還是排骨湯,第一天沒吃完,第二天再熱的時候,水開後扔一把雞毛菜下去,嘶~湯也更鮮,雞毛菜也吸了肉湯的味,太美了。
青菜還會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就是菜飯。我個人超愛菜飯,平時家裏吃飯我只吃半碗或一碗,每到吃菜飯,我就兩碗打底,最多一次吃過四碗。
米飯和喜歡的其它食材一起放進電飯鍋,煮熟後,先炒的青菜再倒進去,拌勻後燜一刻鍾。這樣出鍋的菜飯裏青菜葉子仍是碧綠,再拌上一勺豬油,菜香肉香混在一起,我光是寫下這些文字口水就流下來了。
上海青就是這樣一個不太起眼,上海人又離不開的蔬菜。以前我也很抗拒別人叫它上海青,但現在每次聽到這個名字,我反而感到自豪。
這是上海送給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一份簡單又樸素的美味,叫它“上海青”名副其實。
參考資料:
1.袁希漢.《耐熱小白菜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徐家炳.《我國小白菜品種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
3.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一棵名叫“上海”的青菜,原來也是個傳奇》
4.博物.《小油菜小青菜上海青瓢兒白在你的家鄉,它叫什麼?》
5.我們退休啦.《上海青的來歷》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