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面,這是生長在基因裏的味蕾。
現在人的生活品質提升,平時也都是大魚大肉,人們從來不操心吃飯的問題,一個城市南來北往,各色餐館,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城市的霓虹燈不停閃爍,偶爾停下腳步,回味記憶裏的鄉愁……
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吃是一件大事,過年過年才能吃上大魚大肉,孩子們對於年的期盼,大多來自於美食,平時想吃肉那就是奢侈,貧窮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
作爲孩子的我們,除了偶爾享受父母的疼愛,大部分的時間飲食結構和大人一樣,大人吃什麼,我們吃啥。冬天地裏的大白菜,蘿卜,夏天西紅柿,黃瓜,白面也不是天天能吃,偶爾還得需要吃點玉米面,大豆面,一年的口糧才夠吃,在農村成長的孩子對於土地都有天然的情感。
到了春天,菜地裏種了許多蔥,長的鬱鬱蔥蔥,長的大的還有蔥花,像極了一頂頂的白帽子,散發着春天的氣息,引來了蜜蜂和蝴蝶在飛來飛去。
嘴巴饞蟲又範,和媽媽說好了,中午來碗蔥花面,母親答應了我的要求,這可是病號飯的待遇。首先把面和好,需要慢慢的醒上半小時,面團越來越光滑,這個時候家裏的擀面杖大揮了巨大作用,母親開始擀面。我把蔥剝好,洗幹淨。母親在案板前來回擀,面團越來越薄,最後疊起來,切成細細的面條,鍋滾下入面條,最後把醃制好的蔥花潑上熱油,隨着刺啦一聲響,蔥香四溢,蔥花倒入鍋內,香氣四溢的蔥花面即成,這個時候孩子們排好隊,拿好碗,吃吃醋的放上醋,清淡的面條配上蔥花的香味,夾雜着獨特的面香,讓人大快朵頤……
這種簡單的面食,成就了童年的回憶,也包含着母親對孩子們的愛,也是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一抹回憶的亮色,一抹童年的暖格調。
作者:暢會曉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