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潮汕春卷,從母親到父親,再到第三代華裔阿妹手裏,卷起的不止是中國的年味更是家庭的愛意與傳承。
吃,似乎是廣東人的信仰。經歷了幾十年至數百年的變遷,遷移到柬埔寨的“潮州人”至今還保留了潮州原味。
母親的愛,藏在小本子裏
一道菜,承載了一家三代的年味,承載了對家最溫暖的回憶,更承載了對家鄉的情感。
潮汕春卷是阿妹家過年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將涼薯、肉末、芋頭、木耳、蘿卜丁、香菇頭、芹菜、面粉、雞蛋混合在一起,拿一張浸泡過水的豆腐皮,把混合好在一起的食材放在豆腐皮中間,一層又一層地包裹着,卷緊實,放在沸水上蒸20分鍾左右。
放涼之後,便可以切開或再在油鍋裏炸一遍。這道菜肉質鮮美鮮甜,深受家人喜愛,一般會在除夕前一天做好放在冰箱裏保存。
這道潮汕名菜是阿妹母親的一道拿手菜。20多年前,母親決定到寺院修行,離開家前母親留下了一個小本子。本子記載了蘿卜膏、菜頭稞、春卷等潮汕傳統菜式做法,都是過年時期家裏要做的菜式,母親擔心沒人會做,便一一記載。
記憶裏,母親每逢過年會親手制作的潮汕春卷和潮汕傳統年糕等美食,在一旁的阿妹和妹妹們都在竈旁看着母親,母親也會把第一口美味送到姐妹四人嘴中。幼時的阿妹和妹妹們十分期待過年,當時父親還經營着一家小釀酒廠,一家人簡單又幸福地生活着。
從阿妹12歲起,母親便因爲身體不適到外婆家養病,以前周末或是空閒時,姐妹幾人還能見到母親。15歲時,母親決定修行後,母女便再難以相見。柬埔寨女性到寺廟修行,規矩繁多,並不能隨意進出。
可想而知,對於正值青春期的阿妹來說,母親的修行對她而言像是失去了母親一般,孤獨、無助佔據了這個15歲少女的心頭。
因爲爸爸的釀酒工坊生意忙,當年年僅15歲的阿妹要承擔起照顧三個妹妹和家務等重擔。家中也早已因爲母親生病,掏空了家裏的積蓄,一個人帶着三個妹妹的阿妹還常常需要到別人家裏借米。母親離開後,她再也沒有期待過春節。
年月經久,母親留下的本子早已丟失,但本子記載的內容卻歷歷在目。在母親決定修行後,一到過年,平日裏忙碌的父親便開始承擔起廚房的重擔。
疫情,擋不住父親回國祭祖的腳步
父親也一如母親在家裏的樣子,做起潮汕春卷、蘿卜糕,炒面,雜菜火鍋對於阿妹而言,父親的做飯的手藝似乎比母親更勝一籌。
父親做的潮汕春卷也爲這個像“失去母親”的家庭帶來了溫暖,是阿妹和三個妹妹最愛吃的食物。
父親做的春卷裏,飽含着對家庭,對家人的愛意,還包含着對潮汕美食的熱愛與傳承。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掀起參觀祖祠,尋根問祖的熱潮。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阿妹的父親都會回到潮汕謝氏大宗祠進行祭拜。
鬥轉星移、世事變遷,對於許多華裔來說,能夠每年回國祭祖已實屬不易。阿妹的父親的已經70多歲,但一脈相承的潮州話並沒有因爲分隔兩國而感到生疏,回國祭祖已經成爲老人家每年重陽節最期盼的事情。
阿妹的父親是柬埔寨第二代華裔,因家境貧困只讀到二年級。加之當時政府對華文教育的打壓,父親中文並不好。
後來父親常與中國人打交道,久而久之,父親也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但勤奮好學的父親並不滿足於只會說,他還常常在路邊撿起別人丟棄的中文報紙,一字一字地認,現在已經能夠看懂基礎的中文了。
每次回到中國,父親總要待上一個星期左右。回到柬埔寨後,總喜歡分享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並希望能夠有機會能帶自己的孩子和子孫回到家鄉看看,他爲中國的飛躍發展感到自豪。
在阿妹眼裏,父親是一位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大男人,在母親生病的期間不離不棄,是家庭的主心骨,是姐妹四人唯一的依靠,也是堅守潮汕文化的繼承者。
即使現在有疫情,父親也想能夠回到中國祭祖,要不是女兒們攔住,恐怕70多歲的老父親寧願回國隔離也要回家祭祖。
父親對中國的思念,無疑是華人對中國認同感。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而距離中國3300多公裏的柬埔寨華裔也與中國人一起歡慶春節。
鄉愁用一道道帶着家鄉特色的菜餚化解,在千裏之外,共飲湄公水。
一道素春卷,家族的堅守與傳承
身爲家中的大姐,阿妹從小就受到奶奶嚴格的教育。奶奶是紅色高棉的幸存者,也是潮汕傳統規矩繼承者。無論是拿筷子的位置,站姿,走姿等都有明確的規定。阿妹常常5點就要起牀,燒水、煮飯、洗菜和打掃。
奶奶曾告訴過她:“你沒有享到父母福,那你就會享到夫福”。這句話是她在孤獨無助日子裏最好的支撐。
事實證明,奶奶說的沒錯。阿妹與丈夫已相識多年,結婚十幾年,並育有一兒一女。“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我一定會再選我老公”她說。丈夫是一個體貼細膩的人,凡事都尊重阿妹的意願。雖然不是大富大貴,日子卻過得很幸福。
自從母親修行以來,阿妹和妹妹幾人發願:如果能讓媽媽好起來,她們願意一輩子吃素。目前,她和丈夫經營一家素食館已經10多年了,丈夫爲了避免麻煩妻子做飯問題,便隨着妻子與子女一起吃素至今。
家裏過年必做潮汕春卷並沒有因爲家人吃素而摒棄,而是經過改良變成了素春卷,去掉豬肉。盡管口感上有所改變,但阿妹做的素春卷卻家人認爲是最美味的,歷經數年,素春卷依舊是家人必做的一道菜,素春卷不僅堅守了潮汕傳統,還傳承家庭了的愛意。
不僅如此,丈夫的家人也讓她感受到了無盡的溫暖。“不用幫忙,坐着就好”是阿妹婆婆的口頭禪。與在娘家時不同,與丈夫結婚後,只要一進家門,婆婆什麼事都不讓阿妹幹,婆婆認爲孩子們工作那麼辛苦了回家就應該好好享受,其他交給父母來做。
年關將至,阿妹與丈夫的素食館正如火如荼地忙碌着,推出的素食包子和發糕更是受到素食人士的推崇。根據潮汕的祭祖習慣,祭拜品裏邊必須要有大包子和發糕,大包子代表着大富大貴,發糕寓意期盼發財。
柬埔寨是小乘佛教國家,柬埔寨人吃素不在少數。潮汕也有齋日,齋日是初一和十五,一部分人會選擇大年初一去吃全齋,他們認爲全天吃齋的話,就代表整年吃齋的意思。也有一部分潮汕人,每個月的齋日都會準時去吃齋。
如今,父親已年邁,家裏做潮汕春卷的任務落在了阿妹的頭上。阿妹想起她第一次做潮汕春卷時,忘了放雞蛋,春卷沒有粘性,蒸出來的春卷鬆鬆散散,令人哭笑不得。
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如今她早已接過了父母手中的接力棒,潮汕春卷所需材料,步驟早已深深地刻在阿妹的腦海裏,唯一不變的是那道承載鄉愁與溫暖的潮汕春卷。
這道來自潮汕的美食,來自祖籍的美味,在這個家庭裏不會失傳,因爲愛不會消失
(此內容爲“柬單網APP”客戶端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系客服小茜授權,未經允許轉載,將被視爲抄襲侵權)
《廚房工廠》春節專題
宣發推廣:阮永聰
運營設計:林啓銘
專題招商:Tina永全
出品:柬單網編輯中心柬單+
【延伸閱讀】
移民局:加強管理在柬埔寨的外國人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