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芡,是北方菜的專利麼?

從哈密道一頭扎進甘肅路,恩宏德的招牌還要多走幾步才能看見。

這是一家回民菜館。在天津菜的譜系裡,回民菜和漢民菜佔到同樣重要的比例,從精緻餐廳到街邊小攤,一概涇渭分明。不過,如果說兩條大河在同一個點相交,就會流向一個共通的烹飪技法——勾芡。

澱粉脫胎於穀物,經過高溫糊化吸收水分,湯汁變得濃稠,味道也就能更好地附著在食物上面,這是勾芡的初衷。

隨著中國人對烹飪手法的不斷探索,勾芡的意義也不單單在於將食材和湯汁的味道融為一體,還延伸出更多的功能。

勾芡用的澱粉,主要有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麥類澱粉,菱、藕澱粉等。©MichelleArnold

在熘菜中,食物遇到高溫,水分大量滲出,加上調味汁本身的液體屬性容易讓外皮香脆的食物回軟。芡汁的加入為鍋中液體提高了表面張力和稠度,不僅能讓湯汁吸附在食材表面,還防止水分回滲影響食材的口感。

在湯菜中,澱粉讓湯汁變濃,密度增大,對食材的浮力也隨之增大,主料被湯汁託起,一改湯菜「見湯不見菜」的命運。這樣的手法在北方語境下仍被稱作湯,但是在南方多被稱為「羹」,杭州的西湖牛肉羹,廣州的太史五蛇羹都用到足量的芡汁,目的和天津人做烏魚蛋湯勾芡如出一轍。

在燒菜中,芡汁能賦予食物更好的光澤度,在油水緊俏的年代,勾芡能作為以假亂真的方式讓菜品更顯油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更像是一個特定時期的心理安慰。

幾乎所有的地區都經歷過貧窮和資源短缺,這也就是在中國版圖中無論哪個菜系都有勾芡菜色的原因。不過這樣說來多少有些多寡不分——如果對魯菜有足夠的了解,不難看出至今仍能在市面上吃到的傳統魯菜,或者是由魯菜演化而來的天津菜、北京菜中幾乎都有勾芡的影子。

勾芡時淋入適量的色拉油可以使芡汁更明亮。©好豆網

毫無疑問一個南方人到了北方城市吃上幾頓地道的北方菜,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北方人對於芡汁的運用更加嫻熟,甚至就像川菜裡的辣椒,粵菜裡的高湯,江浙菜的濃油赤醬一樣,「勾芡」已經成為北方菜貫穿始終的印記。

這背後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北方對菜式品相的理解與南方懸殊,也不是因為食材的相對匱乏,而是出於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保溫。

北方城市的全年氣溫比南方城市低不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一盤菜的保溫性要求也更高。芡汁包裹在食物的表層自然大大減少了食物熱量的散發,從量變到質變,一來二去就形成了北方菜明確的烹飪風格。

南北方對芡汁功能的認知區別還直接映射到用量差異。

適合北方四季食用的蔬菜不多,北地往往以肉食和麵食為主,分量上也多粗獷豪放。北方人做溜肉段,吃完之後盤底不見湯,一來是芡汁將調味汁釅釅實實地均勻包裹在食材上,二來是為了讓肉菜更加通透光滑,這樣的芡無疑是厚芡,如果再說得更細一點,屬於厚芡裡的「包芡」。

厚芡除了包芡之外,「爆芡」在北方菜中也常見。爆三樣、爆兩樣這些經典的菜色也勾芡,勾芡的目的主要還是保持主料表面的脆度和焦香,起到阻絕水分的作用。

厚芡往往直接用調味汁瀉開,而不使用清水,這樣能儘量讓汁水的稠度最大化,這類手法基本出現在北方菜中。

在濃厚芡汁包裹下的菜餚吃起來汁濃味足,通常屬於下飯菜的行列。©好豆網

較厚芡的粉水比例居於厚芡和薄芡之間,往往用在燒菜和燜菜中。燒肘子,燜牛肉這些菜剛一上桌就能讓人感受到直觀的「芡意」。但較厚芡不是北方的專利,「揚州三頭」裡面的扒燒整豬頭和拆燴鰱魚頭都用到了較厚芡。

川菜也勾芡,勾的往往是薄芡——薄芡又可以分為「琉璃芡」和「米湯芡」。糖醋脆皮魚、豆瓣鮮魚、麻婆豆腐、大蒜乾貝、八寶豆腐羹、酸辣蹄筋這些用的都是琉璃芡。

琉璃芡在四川話裡還有個叫法,叫「二流芡」。當地人形容一個近似於流氓,但流氓得不是很徹底的人叫「二流子」,所謂二流,就是「要流不流」的意思。

米湯芡比二流芡更稀薄,也稱為「清二流芡」。指濃如米湯的芡汁,多用於白燒、燴類菜餚,如金鉤菜心、番茄燴鴨腰。加入菜品的目的僅僅是使湯汁略微變得濃稠—點,可以起到提味和保涸的作用。

勾芡的操作時間極短,但對技術要求較高,芡汁調得過濃過稀都會影響菜的品質。©玩樂趣

話到此處,儘是在說芡汁的好,芡汁的不好卻也常遭人詬病。勾芡的本質可以看作是給食材外部套上一層明亮的保護膜,雖然保護了菜品的口感、溫度,但當菜被送入口腔時也因為這層保護膜的存在變得索然無味。

芡汁的高密度和張力讓湯汁難以滲入味蕾,味蕾對酸甜苦鹹鮮的感知減弱,當然也降低了「麻」和「辣」對味蕾的刺激——這也是為什麼在重麻重辣的重慶江湖菜中幾乎不存在「勾芡」的原因。

同時也因為芡汁比水更難揮發,嚴重影響了風味物質的釋放,所以嗅覺對食物香氣的感知也大打折扣。要保證勾芡之後食物還要好吃夠味,意味著所用的糖、鹽、味精、香料都要更多,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加上物資豐裕後也不需要通過「油亮」來標榜食材昂貴,所以勾芡的意義也逐漸式微。

不過,若是稱「勾芡」是烹飪中的糟粕,每逢見到餐廳勾芡就如臨大敵也大可不必。勾芡除了增添食物的視覺效果之外也有諸多實用功效。人類勾芡的歷史和中餐烹飪史幾乎同樣悠久,要是說有一天勾芡這個技法消失了,那麼一定是出現了能解決這個千百年來兩難謎題的嶄新烹飪手法。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